于正演多尔衮,还真有点帅!令人意外的是,43岁的温峥嵘和44岁的于正同框。

这部新剧《十二香之颠倒梦想》是于正最喜欢的一部剧之一,也是他第一次在自己的剧中客串角色,还别说,于正这周正的鼻子和鹅蛋脸倒有点像旗人。

于正和温峥嵘的组合,着实让人意外,要知道多尔衮和大玉儿也是意难平的一对儿。

但是透过于正晒出的剧照版写真照来看,多尔衮应该是柔情的一面展现的较多,而大玉儿则是非常有气场。

很期待于正改编的全新故事,能否填平点意难平?淡泊明志,淡然出尘意。傲然立于岸,不惧百花妍。

多尔衮是摄政王,是武将,应该是神色肃穆。而于正这个多尔衮过于文俊了,有点公子如玉世无双的即视感。

有一说一,于正版多尔衮真的太年轻太温柔了,确实不怎么像多尔衮,这真的是我见过最“奶油”的多尔衮了。

大家觉得于正能演吗?

提起姜瓖这个人,很多人并不熟悉。其实,在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中,姜瓖是很了不得的一个人物。

单从一代枭雄多尔衮来说,自1644年清朝开始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战争中,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亲自上阵指挥的战事只有二次:

第一次是多尔衮接受吴三桂的邀请,在山海关大战中率清军偷袭李自成;

第二次就是多尔衮不得不从北京跑到大同城下,督率清军硬刚姜瓖。

姜瓖在大同起兵反清,是清初最使清廷压力山大的一次平叛战争了。

姜瓖原是明朝大同总兵,他先是投降了李自成;后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又直接撤回西安,而清军入关,清朝迁都到了北京。于是,姜瓖又转而投降了清朝。

姜瓖随后就跟着阿济格所部清军攻打李自成。

当李自成放弃西安、向南逃跑之后,阿济格率部前去追击李自成,而姜瓖则留在陕北,独自攻打李过、高一功带领的陕北大顺军主力,为清廷征服西北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清廷并没有奖赏姜瓖,还经常对姜瓖横加指责;而消灭李自成大顺政权以后,阿济格又被清廷派到大同,坐镇山西。

阿济格及其手下的清兵在山西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欺男霸女,把坏事都干尽了。

这一切,都让姜瓖忍无可忍了。

1648年,随着金声桓、李成栋在南方先后反正,全国掀起了一片反清的高潮。

在大形势的影响之下,1649年年初,姜瓖率部在大同反正,加入到了反清斗争的行列之中。

大同居于北方,反清的高潮却在南方,因此,姜瓖起兵之后,并未能得到南明的丝毫帮助。

但是,以姜瓖为主导,北方的反清势力群起响应: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义兵纷起,就连山东、河北一带也有反清力量举兵与姜瓖遥相呼应。

姜瓖的起兵反正,直接威胁到了清廷的统治中心,这让多尔衮心惊肉跳。

为了赶紧消灭这个心腹大患,多尔衮极其重视,调集了几乎全部满蒙八旗精锐和北方汉族清军,选派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满洲将领,几乎是倾巢而出,蜂拥到大同地区,企图一举消灭姜瓖。

而姜瓖据守大同,屡次击退清军的进攻。

大家都熟悉的名将——“马鹞子”王辅臣,当时就是姜瓖的部下;王辅臣就是在大同城下的战斗中勇猛善战,令清军望而生威,从此开始一战成名、威震天下的。

与后来的李定国、刘文秀、郑成功面对的敌人相比,围攻姜瓖的清军将领绝对称得上是豪华阵容了:

除了多铎染上天花快死了、豪格被圈禁了、济尔哈朗出征湖南之外,阿济格、尼堪、博洛、硕塞、满达海、瓦克达等亲王、郡王都上阵了;大名鼎鼎的鳌拜也在军中,只不过王爷们数量众多,这次战役还显示不出鳌拜的威风来呢。

而陕西方面的清军主将吴三桂、李国翰,还有清朝的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也统率着陕西清军主力,赶来配合作战了。

而这些清军名将不过是前线将领而已,大同之战的清军总指挥则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

在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多尔衮甚至亲自跑到大同城门下,满怀深情地向姜瓖倾诉衷肠:

我知道您对朝廷有些误会,也知道我那混帐哥哥阿济格为人不咋地,冒犯了您,这一切都可以解决,只要您打开城门,咱俩热情拥抱一下,以后一定要共享荣华富贵……

可惜的是,姜瓖这次是铁了心要反清到底了。从1649年1月初,一直打到8月中旬,最终城内断粮,叛徒杀害了姜瓖,开门投降了。

姜瓖虽死犹荣。因为在整个南明时期,即使是一代军神李定国,也从没有像姜瓖这样,独自迎击几乎全部的八旗精兵猛将!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出去狩猎,不慎坠马,膝盖受伤,结果不治身亡。顺治得知后,立马封他为皇帝。2个月后,顺治却对多尔衮挖坟鞭尸。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皇子,在皇太极死后扶持顺治登基,就一直担任摄政王,完全把控朝政。

他既是大清名将,也是开国功臣,一生战功无数,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

可以说,多尔衮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为何却始终没有称帝?

有人说,他喜欢顺治的母亲孝庄中,为此甘愿放弃皇位,把福临当亲儿子培养。

甚至有传言,清军入关之后,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说法。

原来多尔衮入住北京后,权利滔天,地位堪比皇帝。

顺治帝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位大臣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再加上他出入皇宫如同回自己家,可以这样说,地位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且,按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本就可以继承他的财产以及娶他的妻子。

还有人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是为了保护顺治的皇位。

关于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史料也没有名确记载,因此成为千百年来的历史之谜。

在影视剧《孝庄秘史》中,多尔衮的形象是痴情人,为了美人放弃江山,这真是错得离谱。

因为历史上的多尔衮妻妾成群,甚至还娶了豪格的福晋。

当时,孝庄和6岁的顺治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和多尔衮搞好关系。

期间,孝庄目睹多尔衮打击异己,扩大权势,便想方设法下嫁多尔衮来缓和矛盾,目的是遏制多尔衮,保护顺治帝,这样才能稳固顺治的江山。

然而,真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多尔衮拥护福临继承皇位,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孝庄背后的科尔沁势力;

二是为了打击竞争对手豪格。

豪格是皇太极的大儿子。

1643年,皇太极猝死,多尔衮和豪格为了皇位针锋相对。

当时,他们难分伯仲,谁都想当皇帝,双方势力剑拔弩张。

多尔衮三兄弟的力量十分强大,而豪格的势力相比多尔衮要差太多,手里只有最弱的正蓝旗。当时的清朝没有嫡长子继承制,由谁继承皇位是由八旗王决定的。

两黄旗的大臣只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当然这个儿子不一定是豪格。

就在这时,聪明如孝庄决定拉拢多尔衮,条件是:若多尔衮支持福临当皇帝,便让他摄政。

多尔衮知道,硬碰硬不一定最终能当皇帝。只好采取折中方案,立九皇子福临继位。

就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下帷幕,6岁的福临登上帝位。

从这点来看,多尔衮还是很有大局观的。

他既妥善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又让自己的权力迈进顶峰,结束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局面,从而避免了一场岌岌可危的分裂,避免了内乱,保存实力。

倘若多尔衮执意用武力争夺皇位,他的兵力的确可以碾压豪格的,但他没有,毕竟清朝还是爱新觉罗的,才有了后来的清军入关。

可就是这么一位顾全大局的开国功臣,为何却在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我认为原因至少有三:

其一,体弱多病。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

其二,精神创伤。

1649年,多尔衮的亲弟弟,年仅36岁的多铎因出天花而死,两个弟妹(多铎的两位福晋)坚持一同殉死。接着他的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以及两位嫂子(即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天花去世。

亲人们接二连三死去,让多尔衮病情加剧。

其三,纵欲过度。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尔衮这样的旷世奇才也不例外。

他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

但是仔细想想,这件事处处透露着诡异。

关于多尔衮的死因,还有人说是被孝庄太后害死的。

因为多尔衮为了权利,一直想找一个傀儡皇帝,年幼的顺治便是最佳人选。

之后,多尔衮多次对顺治的兄弟下手,并多次逾越君权。孝庄对此心知肚明,于是起了杀心。

多尔衮39岁那年,孝庄赠与他一匹马,让他骑射。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顺治听说后,立即下诏追尊多尔衮为义皇帝,庙号成宗,特意穿龙袍下葬,都是皇帝下葬应有的东西,让多尔衮风光下葬。

多尔衮生前未能称君,死后却尊为帝,这也算是一种安慰。

然而,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顺治对待多尔衮的态度却发生180度大转变。

多尔衮死后,他生前的死对头纷纷只认他做的见不得人的事,前前后后共有14条数。

顺治一怒之下,便挖挖坟鞭尸,还把他从家谱中删除。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多尔衮去世100多年后,乾隆却为多尔衮平反。

在乾隆看来,多尔衮手握大权长达七年,想要谋反早就反了,何必等到顺治对他不利的时候谋反。

因此乾隆帝断定:当时多尔衮并没有称帝的想法。于是下诏恢复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并把他的牌位重新放进了太庙。

【彩虹文史】

多尔衮总的来说还是功大于过。

而顺治的行为,属实是有些过激了。他全然不顾多尔衮多年的付出与功劳。

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多尔衮,顺治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当他的小皇帝。

不过,我们也无法苛责顺治,毕竟当时他只有12岁。#打开眼界#

三位皇后中独爱董鄂妃,年仅24岁就驾崩的顺治皇帝为何能生有8个儿子6个女儿?难道真如传言所说,是亲叔叔多尔衮的孩子?

顺治皇帝一共有三位皇后,可前两位都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是政治联姻的产物,可想而知,年少的顺治帝被迫接受了这样的婚姻,如果说真有感情,那也绝不会是她们,因此顺治和这两任皇后间都未能诞下皇子。

让我们从顺治帝即位开始说起。

这一年,即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暴毙,由于没有留下遗嘱,朝廷内部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序幕。

很遗憾,争夺皇位的对象分别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并没有福临。

可是,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拥有着父亲大部分的政治力量,多尔衮虽然文武兼备,战功赫赫,但却不是豪格的对手。

对此,多尔衮选择了折中的方案,他放弃了自立的打算,表示愿意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孝庄皇后的亲生儿子福临。

就这样,六岁的福临登基,年号为顺治,多尔衮也成为了大将军。

多尔衮和孝庄皇后为了政治权利,先后为顺治帝纳了两位皇后,而她们都是出身孝庄皇后一脉的博尔济吉特氏。

年幼的顺治帝立了第一位皇后,可渐渐长大的顺治帝便对这位皇后十分反感,最终在顺治帝的极力要求下成功废掉了这位皇后。

但孝庄皇后和多尔衮并不在乎,毕竟在两人眼中,皇后是谁并不重要,顺治帝不喜欢废了就重新再找一个,只要她是孝庄皇后一系的博尔济吉特氏成员。

直到19岁的顺治帝遇到了18岁的董鄂妃,他才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董鄂氏,即董鄂妃,满洲正白旗人,父亲为朝中重臣鄂硕,年幼的她随父入关征讨南方明朝的残余力量。董鄂氏在江南的幼年生活也使得她喜欢上了汉族文化,同时也有了江南女子的知书达理。

顺治帝虽然不喜欢博尔济吉特氏,但在自己废了第一任皇后之后,母亲孝庄皇后和多尔衮还是为他找来了另一位博尔济吉特氏的女子。

在大婚现场上,一肚子怨气的顺治帝看到了董鄂氏,他对这位女子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顺治帝当即决定要把董鄂氏收入宫中,同时也是向母亲和亲叔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孝庄皇后和多尔衮虽然不情愿,可顺治帝终究还是将董鄂妃纳入了宫里。董鄂氏本就天资聪颖,加之熟读经史,性情慈爱,这让顺治帝更为欣喜,旋即封其为贤妃。一年后,顺治帝不顾众人反对,单独为董鄂妃设立了皇贵妃这一位份。

可天不假年,三年后董鄂妃因丧子之痛病逝,年仅22岁,顺治帝大为悲痛,不顾反对追封她为皇后。不久后,顺治帝也因染上了天花病逝。

董鄂妃和顺治帝有一子,即皇四子,爱妻心切的顺治帝在孩子出生时便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培养,可不料几个月后孩子便夭折了,甚至都来不及取名。

悲痛的顺治帝追封孩子为荣亲王,这一殊荣也被后面的皇帝继承下来,作为几位皇帝对自己最喜爱的皇子的爵位。

虽然和三位皇后仅有一位皇子,但除此之外顺治皇帝却在后宫还有13个孩子,24岁就驾崩的顺治皇帝为什么能有这么多孩子?

首先是后宫的庞大,除去三位顺治帝册封的皇后和后来康熙追封的皇后生母外,顺治皇帝还有7位正妃、9位庶妃和17位格格,再加上没有名分的女子至少有200人,在这么多的基数下顺治皇帝能有这么多孩子其实并非难事。

其次便是顺治帝的早婚,六岁即位的他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位皇后,八年后顺治帝就有了自己的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虽然这个孩子早卒,但我们也能得知,14岁的顺治帝便开始了默默耕耘。

而顺治帝虽然有14个孩子,可女孩除了皇次女外全部夭折,男孩也只有皇次子福全,皇三子即康熙皇帝玄烨、皇五子常宁顺利长大,其余皇子包括顺治帝最喜爱的皇四子荣亲王在内全部夭折!

至于说多尔衮的传闻则更是无稽之谈,对于这位大权在握的名将、摄政王而言,皇帝的宝座对他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象征,他随时都能废除顺治自立为帝,可即便如此他也尽心尽力辅佐顺治。

一个连帝位都不在乎的多尔衮又怎么会想着顺治的后宫呢?更何况他自己也不乏佳丽,也就更不会盯上那个女人儿子的后宫了。

一、“兵圣”孙武

一部《孙子兵法十三篇》,成为传奇,直到现在,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它应用的范围不同领域,享有“世界第一齐书”美誉。

而它的作者,孙武,则被誉为“世界军事家的鼻祖”。他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兵法家,作为吴国的兵马大元帅,他为夫差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二、孙武的后人——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鬼谷子的徒弟,他拥有当时兵家梦寐以求的军事宝典——《孙子兵法十三篇》,这让他成为继孙武后战国第一兵法家。

但,他又是心胸狭窄的庞涓的师弟

和一般的元帅不同,孙膑由于膑去双膝盖骨,脸上刺字,自觉形象不佳,作田忌的幕后指挥,为齐国征战出谋划策。

他和庞涓斗智斗勇,“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孙膑尽占上风;而马陵之战,也为他抱了当年在魏国受尽庞涓羞辱的仇恨。

同时,和先祖孙武一样,孙膑也留下了《孙膑兵法》虽不及《孙子兵法》,但也是一本出色军事著作。

三、甘受跨下之辱的韩信

韩信也没有辜负重托,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四、“苍狼”霍去病

之所以选霍去病,而不是他舅舅卫青,就在于卫青太稳了,每次出征都要把各种因素考虑到最全面,做到万无一失。

霍去病敢于深入敌后,不管前方对手实力如何,他都能打对手一个防不胜防。

霍去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大规模运动战转移作战的经典战例。他一系列辉煌胜利便可窥出一二。

公元前123年,他率领八百精锐骑兵歼敌二千零二十八,有相国和单于的祖父,活捉单于叔叔,那时他只有18岁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次出击,先后斩杀折兰王,俘获浑邪王的儿子,歼敌八千和俘虏了酋涂王,捕斩三万余人,受降二千五百人;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从代郡出发,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歼敌七万余人。

可惜的是,霍去病年仅23岁便英年早逝,但他那句“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豪言令人感慨不已。

五、文武全才的周瑜

作为三国东吴第一帅才,他为东吴的安定和发展尽心尽力,联刘抗曹,火烧赤壁,成为他的经典战役之一。不过,由于箭伤复发,他也过早的去世,没完成自己心愿。

六、乱世勋帅郭子仪

“安史之乱”能够得到平定,首功当推郭子仪。而他也成为中唐时期最著名的武将。

“安史之乱”结束后,由于他功居平乱之首,由朔方节度使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自武周以后,便再无外姓被封王,而郭子仪则成为了例外。

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安宁。

郭子仪戎马一生,直到84岁退休,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更难能可贵,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这在他去世后,朝野上下为他举行的国葬规格便可看出。生前死后,哀荣始终,这对于一个武将,是一生最大的追求

七、杨家将一门五帅

从杨继业开始,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一门五代都是北宋边关元帅,与辽朝作战近百年,为守卫国家安全,安定民心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代人子承父业,忠心竭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他们的历史功绩也为百姓牢记,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无数关于他们的动人故事。

八、抗倭猛将——

戚继光

抗击外国侵略,戚继光无愧是中国第一人,他也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十几年间与倭寇的作战,他的“戚家军”令倭寇闻风丧胆,而他也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保卫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宁,让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九、毁誉参半的“皇叔父”多尔衮

作为唯一入选少数民族将领,多儿衮可谓集荣辱于一身。

追随清初两朝皇帝四处征战,为定都沈阳做出有力的贡献;立挺福临为帝,自己也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总揽朝纲,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招降吴三桂,率军击退大顺军,占领山海关,进军北京城,并留下了那著名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

生前无限荣耀,可死后却下场悲惨。自小受其压制的顺治,在他死后立即开坟刨尸,以最不人道方式对待多尔衮的尸体,并对多尔衮的后人赶尽杀绝,以泄心中之愤。

多尔衮到底有没有娶孝庄太后?

十、海上霸王——施浪

他也是入选将领中唯一一个海军元帅。但他的功绩也是值得大书特书,正是他的努力,让分离数十年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他为国家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十大名帅,风采各异,各有所长,正是他们存在,才有了战场上的变换莫测。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中国历史名将 多尔衮】清顺治初皇父摄政王,军事统帅。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

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类、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

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

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

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

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

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

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

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壤,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据说孝庄在嫁给皇太极之前,和多尔衮情投意合、青梅竹马,后来为了科尔沁草原才放弃了这段感情。而多尔衮为了这段感情一直守护在孝庄身边,后来还辅佐孝庄儿子福临构建自己的王朝,真是妥妥的“爱屋及乌”。

话说多尔衮除了痴情,身为武将,他的谋略如何呢?要知道,多尔衮能成为摄政王也不只是凭借拉弓射箭,靠的可是真才实学。

早在年少时期,多尔衮就对谋略类的书很感兴趣,在读到《鬼谷子》后,对书中讲述的兵法韬略和纵横辩术更是痴迷得不可收拾,是一名妥妥的“读书人”。

当时八旗子弟虽然冲突不断,但整体还算团结,但凡能过得舒服点,谁也不想为了这天下操太多闲心,这一点早就被熟知“谋略”的多尔衮看了个明明白白。

他知道无论谁成为下一位继位者,都是各方势力平衡的体现。在他看来,皇太极的兄长是不错的人选,可惜这个人对皇位不怎么感兴趣,不然早就没皇太极什么事了。皇太极的长子在八旗当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可如果支持这位皇子,相当于给自己树了一位劲敌,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可能连现在的位置都不保。

怎么才对自己最有利呢?那就是去支持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人,不仅能继续保持现在的权力,还很有可能加固自己的地位。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庄妃的儿子福临了,考虑到这个层面后的多尔衮或许会用自己和庄妃的“旧情”来给这个选项加分,更何况庄妃背后有科尔沁草原的支持。

这样一来,原本有实力去争取继位的皇叔,为了大义甘愿俯首支持未成年的福临继承皇位,气概、声望和权力全都有了,真的是一举多得。

或许年少时,大玉儿和多尔衮有过一些懵懂的情愫,但最后多尔衮支持福临继位,无疑是权衡利弊、筹谋过后做出的选择。

既能看清眼前的局势,又能清晰的分析利弊,精准的拿捏局中每一位参赛选手的所思所想,无论是在沙场还是在前朝,看起来事情的发展总是在就按照多尔衮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说多尔衮是个非常有谋略的人。

清军入关时,多尔衮能屡战屡胜,也是用了鬼谷子的兵法和战术,骄人战绩并非仅凭一个“勇”字创造的。

鬼谷子曾说:“无论大事、小事,能成者,必定有勇还有谋。”而这里所说的谋就是“谋划和谋策略”,懂得这些的人在复杂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困境下寻得扭转局势的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善谋”并不一定要去完成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可以是为了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让工作氛围更加轻松,让谈判合作更加高效。这些道理在《鬼谷子系列纵横的智慧谋略全解大全》中就有了详细的讲解,在书中的那些故事中,我们可以从故事人物说出来的一句话、一个为对方考虑的小小举动、也可以是一件小事的处理方式中看到潜藏的智慧,如果认真读下去,会发现这本小小的册子既可以是工作的百科全书,也可是生活的宝典,还可以是解惑人生的手册。

#不可错过的好书##文化#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故事推荐#1

新皇登基,百废待兴。

我没想到的是,我们宋氏一门,作为武将被皇家所倚重。可如今,尚未等到“鸟尽弓藏”的那一步,新皇就决定动手了。

我被新皇困在地牢的这些天,他以雷霆手段,处理了他口中的“叛国之贼”。

三个月的时间,他把我囚于面前的方寸之地,任我活在黑暗里,逼我喝污水、吃狗食。

我假装被这些苦难磨毁了意志,磨平了傲骨。

所以,我让自己从一个叱咤风云的女将军,变成了一个贪生怕死的普通人。

在重获自由的那天,新皇为我换上繁复的公主服,当着所有人的面问我——往西陵和亲,是否出自心甘情愿。

我跪在光可鉴人的大理石地面上,以额触地,言语间裹满了显而易见的卑微:“能为社稷分忧,乃臣女的荣幸。”

高高的坐台上却传来“嗤”的一声。

是半躺在新皇身侧的摄政王。

他先是拿袖子掩在嘴上咳了有好一阵,后又是就着李大伴的手,“咕咚咕咚”地灌了至少半壶清茶,这才把他那双笼在水雾里的桃花眼转向我这头儿,斜着眉毛打量了我一回。

“这么俊俏的小娘子,你却打算……便宜那个半截棺材瓤子。”

新皇的眼神明显暗了暗,但仍是接过对方的话茬儿,恭敬地喊了声“十三叔”。

“那您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不如把这小娘子送给本王冲喜。”

一句话落,整个儿大殿,无一人敢发表自个儿的意见。

如此,大概等了得有十数息的工夫,新皇方呵呵一笑,以一句“但凭皇叔您喜欢”打发了这场闹剧。

朝会结束,新皇有意留我。

我不知道他想干嘛,我只知道,越是这个时候,我越是需要表现出“骨子里懦弱的一面”。

我且回忆着战场上被我活捉的那些战俘,努力做出一副发抖的样子来。

不料又是摄政王凑过来,他不咸不淡地朝我瞥了一眼。

他眸子里的深色,让我怀疑,他是不是发现了点儿什么。

“这眼瞅着都三月了,小娘子……竟是这般不经冻的吗?”

他坐在软轿上,一只手撑着下巴,另一只手不知怎的一捞,竟是把我给捞到了他的怀里,呛了我满鼻子的沉水香。

“人我就先带走了,好让她早些回去绣嫁妆。”

这句话,却是摄政王对他身后的新皇说的。

新皇应是不高兴了。

我听他的声音瓮得厉害。

“恭送十三叔。”

也就是在那一刻,我沉寂许久的心,竟然有了一丝雀跃的痕迹——能近距离地观察谢家叔侄内斗,从中找到可攻破之处,哪怕是嫁给大家口中的病秧子冲喜,我也甘之如饴。

2

待我再次回到将军府,发现府里的下人几乎走光了,就只剩下一个腿脚不好的老钟坚守着阵地,三不五时地给院子除除草什么的。

“大、大小姐,真的是您吗?”

老钟拖着他那条残腿,往我这头儿紧赶了几步,一双手抖得几乎抱不住他怀里的花锄。

我有心陪他大哭一场,可我又实在做不来这种娘兮兮的事情。

所以,我只是回握住老钟递上来的手,告诉他真的是我。

“老爷、夫人,你们的在天之灵这下可以安息了。大小姐她回来了,她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老钟跪在地上,捧起双手往天空的方向祝祷。

我干脆倚着旁边的那棵柳树等着他,等他的情绪稍微平稳些,我同他打听二妹听雨的下落。

“您被抓走的第三天,老爷、夫人他们下了狱,剩下二小姐她……她被上头判给了教坊司。二小姐不堪受辱,当即撞了墙,隔天晚上就埋了。”

真好。

这就是我宋氏一门忠烈的下场。

三年前,新皇还是太子。

其时,老皇沉疴难治,朝堂风起云涌,再加上边疆不稳,周围诸国虎视眈眈,可说是内忧外患,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不是我爹以“常胜将军”的威名镇住敌国,又先后派出我和二妹去戍边的话,这江山如今姓不姓谢还在两可间。

所以,我不得不说新皇他很聪明。

他特意选在对方以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动手——不但一击即中,更是把我年仅八岁的三弟抓起来做人质,逼我们束手就擒。…点击卡片继续阅读

明朝、清朝灭亡的相同之处,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王朝都持续了近300年,最后的掌权者都太年轻,崇祯继位时才16岁,载沣25岁担任清朝摄政王。

崇祯上位后就扳倒了权臣魏忠贤,而载沣上位就让权臣袁世凯退休,两人大权在握,似乎要大展鸿图,却都是年轻气盛,志大才疏,无法振兴王朝。

崇祯把有能力的权臣魏忠贤干掉后,没找到一个信任的能臣辅佐自己,他性格多疑,多次杀害坑死名将,上位三年就杀死袁崇焕,后来更是坑害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等大将。崇祯一生面临着外患后金,内忧又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自己也无法有效控制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在位十七年,他竟然更换了十九任内阁首辅,7个兵部尚书,如此频繁的更换国家最高首辅大臣和军事长官,朝堂不稳,哪能治理好一个国家。结果就是对外患后金的战争,辽东失守,十几万精锐在松锦大战损失惨重,对内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崇祯临死前,还不遗余力甩锅给手下群臣,认为“诸臣误朕”、“文臣皆可杀”,如果听到这些话,那些被他坑害的能臣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而且他不知道正是有像崇祯这样的昏君才会有众多昏庸的臣子……

清朝的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刚上位就迫使权臣袁世凯解职,经过权利斗争,政事全取决于载沣。当时清朝外部面临着日本、西方等国家的侵略威胁,内部又有革命党人不断起义,而年轻的载沣官场、政治经验不足,想有一番作为,推动预备立宪,却弄出一个皇族内阁,让汉族官僚们对朝廷离心;听从盛宣怀的铁路国有化,失去了民心,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又派兵镇压,造成武昌空虚,导致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载沣虽然罢免了袁世凯,但掌控不了北洋军,最后饮鸩止渴,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给了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就像曹爽拱手将大权让给司马懿一样。袁世凯掌握大权后,将革命党人和清庭玩弄股掌之中,几个月后就迫使溥仪退位,清王朝就此灭亡……

聊一下古代权臣们的结局。权臣并不等同于奸臣,权臣里也有匡君辅国的贤能之臣。当然,这个群体里面更多的是心怀二意之人,他们的权力凌驾于君主之上,虽然身为臣子,却能主宰朝堂,说一不二,直接把君主当成了摆设。

一、商朝伊尹。

伊尹,商朝的开国元勋,辅佐成汤灭掉了夏朝。伊尹先后辅佐五代君主,辅政长达五十多年,为商朝的兴盛立下了大功。

结局:善终,为后世颂扬。

二、西周周公。

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成王姬诵的叔叔。

周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功劳显赫。周武王去世后,年少的周成王继位,周公代替周成王主持大事,稳固了西周的江山。

结局:善终,被后世视为“儒家文化奠基人”。

三、秦朝赵高。

赵高,秦始皇时期的宦官,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害死了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后来赵高又害死了胡亥,立子婴为“秦王”。

结局:被子婴诱入宫中诛杀。

四、西汉霍光。

霍光,名将霍去病的弟弟,深受汉武帝的信任,汉武帝临终之际,任命霍光为辅政大臣之一。

霍光是三朝元老,历仕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位高权重。

结局:病逝,他去世以后,全家被汉宣帝处死。

五、西汉王莽。

王莽,西汉末年的权臣、外戚,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王莽一开始为人谦逊有礼,装作一副忠臣的模样,后来原形毕露,野心勃勃。

结局:篡位称帝,建立新朝,公元23年,王莽被起义军所杀。

六、东汉梁冀。

梁冀,历史上有名的“跋扈将军”。他是外戚、权臣,长期把持朝政,为人骄横狂妄,曾毒害汉质帝。

结局:汉桓帝联合宦官势力,除掉了梁冀,并将其灭族。

七、东汉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的权臣,名为汉相,却凌驾于汉献帝之上,后来又违背“白马盟誓”,僭越称“魏王”。

结局:病逝,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爵位,后来篡位称帝,建立了曹魏。

八、蜀汉诸葛亮。

诸葛亮是千古贤相,同时也是权臣,这二者并不矛盾。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尽心竭力去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之人敬仰。

结局:第五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九、东晋王敦。

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和王导一起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敦镇守荆州,不把司马睿放在眼里,曾率军攻入建康,把司马睿活活气死了。

结局:在军营中病逝。

十、东晋桓温。

桓温,东晋时期的枭雄,文武兼备,曾率军西征,灭掉了成汉,之后率军进行过三次北伐。桓温手握重兵,经常违背朝廷的号令,目无天子。

结局:在篡位一事上犹豫不决,最后病逝,他的儿子桓玄后来篡位称帝,被刘裕剿灭。

十一、东晋刘裕。

刘裕出身寒门,为人勇武,有着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一步步崛起,实力越来越强,成为了东晋末年的权臣。刘裕曾率军北伐,横扫中原,收复关中,气吞万里如虎。

结局:篡位称帝,灭掉了东晋,建立了刘宋王朝。

十二、北周宇文护。

宇文护,宇文泰的侄子,一生先后害死了三个皇帝,被戏称为“屠龙高手”。

结局:被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

十三、北周杨坚。

杨坚是北周的外戚,他看到周静帝年幼,便处心积虑想夺取北周的江山。

结局:篡位称帝,终结了北周王朝,建立了隋朝。

十四、唐朝朱温。

朱温,唐朝末年的枭雄、权臣,他原本是黄巢的部下,后来归顺了唐朝,帮助唐朝镇压黄巢。

结局:篡位称帝,灭了大唐,建立了后梁,但是后来被儿子所害。

十五、明朝张居正。

张居正是三朝元老,很有能力,他辅佐年幼的万历治理天下,大力改革,实行“一条鞭法”,充实了明朝的国库,成功为大明王朝续命。

结局:病逝,他去世以后被抄家了。

十六、清朝多尔衮。

多尔衮,顺治时期的摄政王,清朝事实上的统治者。顺治虽然非常痛恨多尔衮,却也无可奈何。

结局:外出打猎时掉落马下,伤势太重,不治身亡。

十七、鳌拜。

鳌拜欺负康熙年幼,不把康熙当一回事儿,他发展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专横不法。

结局:被康熙引到宫内生擒活捉,被圈禁至死。

当然了,历史上的权臣不止文中所列举的十七位,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