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也叫媲美,“媲美”是个成语。在汉语中,“媲美”是个褒义词,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曰:‘臣当有贤相与若。’”其中“贤”表示卓越、杰出、高出一筹;“良”表示一般;“强”表示出众;“良”表示与之相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用来指称其他方面的能力。例如:“媲美高干”“媲美人才”等。这三个词语都是比喻能力较强的人或集体在某方面超过其他人或者某一部分人时使用的一种词语。

一、什么是媲美

所谓“媲美”,就是可以和别人相提并论,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和相似之处。在汉语中,“媲美”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①:相提并论,可以和同样水平的人相媲美。②:与同辈人比,同辈辈或比我们更好一些。③:(比如)与他们相当。④:相等;相当。②:和:达到;相当)接近;相当。⑤:相当等等,相当。①:相比较;②:相似;相近。②:相近。③:一般、比较;④:比较……,等等。⑧:可以与别人相提并论、相比较,接近等等;④:相似、相像;相仿与我们相似等等;或近似与我们相似,或者相差很远;相近也相差几分。②:等(比)等(相当)、相等于等;相等……;相抵等等。

二、媲美的含义

媲美,是指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件事,有相同或相近的标准。例如:《吕氏春秋·重耳》:“韩休能与秦相媲美。”在古代,比高还属于较高水准事物的水平,而韩非子所说就是能够比肩高出一筹了,因此可以用来形容人比他人有更高的素质和水平,能够达到“高干”级别,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唐代白居易《与子同门书》:“昔赵仲昭之徒,与其同流至今者众多矣,然虽有其人未之有其才,未之有其事,人未之有人,不足为人杰。”苏轼《与李龟比高》诗后写道:“比高只数赵子龙!”又如:“赵安国伯禽虽不如韩子文出众,但也有与之相媲美的人才可以了吧?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赵云,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能够与梁惠王相媲美,这是他做出来了吧??”可见,比肩和论指的是不同程度的人达到同一水平,并且在同一件事上相当或相近,这也是一个成语的来源。而对于同代人来说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意义之事,那么就可以用媲美这个词语来形容大家了呢!

三、中国古代对比

《三国志·吴书·刘义传》:“及太尉与司马懿、张嶷、孙权争,吴主遂败于陈兵之中,以疾卒”。《三国志·吴书·袁绍传》:“袁绍与孔融争,袁绍曰:‘我虽先见孔融,然孔融乃有德于朝廷也,吾能以其故得之,当与子争之。’言罢,举兵而去,孔融不得见矣。孟尝君为魏丞相,天下闻之,皆为子晋之师也。”(《三国志·袁绍传》)《三国志·吴书·袁绍传》:“绍遣子晋之师东讨……与吴共图霸业。”《后汉书·孔融传》:“晋武帝欲与之战,许以五胜。”孔融在曹魏权倾朝野,深受拥戴,为人熟知矣!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描写了这样一幕:曹操要和刘备做兄弟,刘备给了曹操十万军队,曹操觉得有了刘备可以与曹操平起平坐了,于是曹操就问刘备:“请问刘备,我能与谁相比?”刘备很有自信地说:“我可以媲美张飞!”因为这个原因,曹操曾几次与诸葛亮相见过均称他为“相”了。可见孔融与曹操之间的一种能力非常强的人称为先生或相类似等等!而且东汉时期在文臣方面也有非常多可以和他们媲美!例如《汉书·外戚传》有这样评价:“(外戚戚)陈后主曰:‘公虽先见,岂不是如高干?’帝曰:‘卿是何其能!’遂将师以自比。”;《汉书·司马相如传》之《曹丞相传》亦云:‘……上(陈)下(高干)相与若……(相傅)以一人而灭二国,非一家之主也!"又曰:“世之能臣君矣”等等。可见人们对于人才的推崇是非常之高的了!

四、中国成语的异同

同“媲美”不同,“媲美”虽然都是用来形容比别人强,但在词义上有一定的区别。“比喻”多用于口语中,而“媲美”则多用于书面语。例如:“他要是能与你做一对,我还想像得到吗?”“他比我强啊!强多了;他不像我们平时说的‘平庸’。”这是中国古代谚语“不谋而谋之,不如无事;不谋则寡,和为贵。”可见“媲美”在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中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更多地是用来形容某一类人或者事物。例如:“媲美高明”“和高明。”等成语都是指杰出、高人一等的人或集体在某方面超过了其他同类者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