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黄河大坝的反对者

三门峡立项之初就遭到陕西方面的坚决反对,当时陕西不少 *** 官员通过多种渠道力陈此项目对陕西的影响。其实早在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前苏联专家提出的“高坝大库”的三门峡水利工程方案虽然被全票通过,但同时也遭到了清华大学水利专家黄万里和水电总局实习生温善章的反对。

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坝基本竣工,并开始蓄水。

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1962年,陕西人再也按捺不住,在4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陕西省代表提交提案,拟请国务院从速制订黄河三门峡水库运用原则和管理的具体方案,以减少库区淤积,并保护335米移民线以上居民的生产、生活、生命安全。

三门峡水利工程为什么会失败

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失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水库库尾泥沙淤积问题:由于水库库尾的泥沙淤积,导致渭河入黄河的部分抬高,甚至出现泥沙倒灌的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同时渭河下游的洪患和土地盐渍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2.水库蓄水位的问题:由于控制淹没损失,水库的设计蓄水位一再缩小,同时在泥沙严重淤积后,库容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使得水库无法满足黄河洪水控制的规划要求,因此需要降低蓄水位进行运行,并按蓄清排浑的原则进行运用。

3.投资浪费和发电效益降低:由于水库的运行和反复改建,导致大量投资被浪费。此外,由于水头降低和泥沙磨蚀,水库的发电效益也大减。

4.移民和移民回迁问题:由于水库降低水位运用,导致大量移民回迁。然而,由于土地归属等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良好安置,渭南地区也因洪水、渭河尾闾迁移和土地盐渍化产生了大量新移民。这一问题直到21世纪初才基本得到解决。

总的来说,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三门峡水库一直在使用吗

三门峡水库一直在使用。

60多年前,中国 *** 领导全国人民建成了“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之后,工程建设和运用的巨大成就,使三门峡大坝成为保证黄河岁岁安澜的“国之重器”。如今,三门峡、故县两座水利枢纽,依然是黄河防洪减灾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骨干工程,是整个黄河防汛水库调度群中重要的“棋子”。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过回顾:

一、水坝影响生态环境的典型

三门峡这座新中国在黄河上建立的第一座水坝,是尽人皆知的著名水坝,这既不是不是因为它高超的建设技术,也不是因为它产生的防洪、发电效益,而是因为它承载着社会各界对大型水坝的一片斥责。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批评水坝的宣传能够不提到三门峡,全世界所有的反坝人士都会把三门峡作为水坝影响生态环境的具体实例。

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三门峡水坝也可以说是大型水坝建设中数得上的败笔。大坝建成后仅一年多,库区和上游河段的泥沙淤积已经开始威胁到上游重要城市的安全。后来,经过多方研究,几次改造。才从原来设计的“蓄水拦沙”变为“滞洪排沙”最后改为现在的“蓄清排浑”。

二、三门峡的错误不是水坝的错误

当社会各界对于三门峡工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经常有人把它归因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人们对水坝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足,事实上并非如此。水坝是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人们筑坝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的水坝建设技术是几千来工程实践的总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对水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早就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

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它也离不开水坝的作用),已经成功的应用了上千年。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中小型水坝,人们对水坝建设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三门峡遭遇到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水坝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治教训。

三、应该历史的、客观的评价三门峡

水坝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移民、泥沙和生物多样性这三个方面。因为三门峡大坝上游本身就有黄河壶口瀑布,所以说三门峡大坝对鱼类回游活动的影响并不明显。三门峡的移民问题,突出的反映出我国社会形态发展变化的特点。

在消除了私有经济的大锅饭时代,移民安置似乎没有特别的困难。所以,当时的移民安置问题也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当我国逐步走入市场经济以后,移民问题已经与农村集体化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至今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处理。这些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一部分,其最终的彻底解决有待于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泥沙问题上,三门峡工程的失败,主要表现在其原始设计的主要目的没有能够实现。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坝抬高水位后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积,从而加剧了上游渭河地区的水灾。

改造后的三门峡已经安全运行几十年,对黄河下游地区发挥了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效益。客观地说,自解放以来黄河从未决口泛滥,三门峡水坝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如果没有三门峡,谁都难以保证几十年来黄河下游的安澜。

四、拆坝利弊之争

在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后,三门峡防洪功能已经被取代。这时候三门峡大坝的“水灾搬家”的作用已经变成了历史,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各界对三门峡大坝未来命运的各种推测。为了减轻上游渭河的洪涝灾害,三门峡的去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生不逢时的三门峡,本是一个政治浪漫主义的畸形儿,它在风风雨雨中艰难的走过了半个世纪之后,现在,又再次遭遇到一批打着生态旗号的浪漫主义者的非难。但愿我们能实事求是的评价三门峡的是非功过,不再为制造某种社会效应而重复地犯错误。

以上内容参考:黄河网-强化责任担当建设“幸福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