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小站8

首页 > 百科知识 > > 正文

茹志鹃百合花读后随笔(茹志鹃百合花主题思想)

2024-03-01 13:26:47 百科知识 阅读:
导读 茹志鹃百合花读后随笔(茹志鹃百合花主题思想),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茹志鹃百合花读后随笔,茹志鹃百合花主题思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茹志鹃百合花读后随笔,茹志鹃百合花主题思想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茹志鹃的《百合花》内容详解

1、《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

2、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

3、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

4、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

5、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6、茹志鹃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

7、茹志娟33岁写了《百合花》,在此之前,她还写过话剧剧本及《妯娌》、《关大妈》等短篇小说多篇,但影响不大。《百合花》之后,又写过多篇:《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房》、《三走严庄》等,也未超过《百合花》。

8、真可以这样说:百合一开四十年,茹志娟清香为百合。1958年3月号的《延河》,温润的油墨香还没有完全干透,读者们就发现了这道清鲜的文学佐餐,他们争相传递着一个信息:茹志娟的《百合花》值得读。以往战争题材小说往往穿着一个裁缝做的“铠甲”,生硬裹住脆弱。

9、虽然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但是在我国建国初期的文学作品中,谈论情感二字的确很奢侈。无法抒情,只好靠描写紧张的场面来烘托主题。而《百合花》一反“常态”,柔软细腻,剥开外衣,突出灵魂。要的是真性情。

10、这样,读者的眼界一下子给擦新了、擦亮了。所以,当时的文学评论说:茹志娟是一个创新。清新扑面,这样的小说简直不是写出来的,是刚从山坡上采摘下来的,还带着晶莹的露水呢,嗅一嗅,鲜润透腹。

11、《百合花》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同时也是最富有节奏感的。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12、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这样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一般说来,在五六千字的短篇小说里写两个人物,是不太容易处理的,但《百合花》的作者处理得很好。

13、全篇共六千余字,开头两千字集中写通讯员,然后引出第二个人物(新媳妇),用了五六百字集中写她,接着把这两个人物交错在一处写,而最后又集中写新媳妇,可是同时仍然在烘托通讯员,因为读者此时抑不住感动的情绪。

14、一半是为了新媳妇,一半也是为了通讯员———,主要是为了通讯员。茅盾不惜重墨,给我们评析了一篇经典作品,这在文学大家庭里也是一处感人的细节,而最感人的细节是《百合花》里边19岁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山菊花。

15、这朵可爱的鲜花在战斗打响之前还盛开在小战士的枪筒里,战斗一打响,花朵就不见了,小战士也不见了,战争与和平,美丽和凄婉,茹志娟用她的笔轻轻一拨,便拨得这样动人心弦。

茹志鹃《百合花》人物形象分析

1、小通迅员人物形象分析:幼稚不是离异,简单,诚实,害怕陌生女性打交道,有时痴迷有点任性,有时活泼而亲近。热爱生活,关心同志。

2、新媳妇人物形象分析:看起来非常好,高鼻梁,弯曲的眉毛和前额的前部。善良简单开朗,拥有着新娘的的矜持羞涩

3、《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到前沿包扎所,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4、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百合花》改编成同名电影,由钱学恪、张昕执导,葛建军、崔新琴、沈丹萍出演。

5、作者:茹志娟。浙江杭州人。 *** 党员。1943年参加新四军,历任二分区文工团、一师服务团演员,苏中公学俱乐部戏剧干事,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团员、组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文艺月报》编辑、作品组长,专业作家。

6、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第四届人大代表。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四幕话剧《800机车出动了》(合作),小说集《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等。

7、话剧剧本《不带枪的战士》获 *** 文艺创作二等奖,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百合花(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

茹志鹃写的 百合花 读后感

写这读后感之前并没读过《百合花》对茹志娟也知之甚少。非常庆幸老师推荐的不是长篇巨作而是短短的《百合花》,更庆幸不是国外名著,偶尔附庸风雅地看看国外名著,终究不喜读这类书,冗长而拖沓,往往写到一半,主要人物才姗姗上场,大段的心理描写,没完没了地叙述,实在是需要极大的耐性才能看完,且需要极好的记性才不至于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百合花》精简紧凑,谈来浅浅淡淡,思之却意味深幽。整篇文章不足600字,喝杯水的功夫便可读完。一直奇怪作者为什么用《百合花》作为文章的标题,特意强调这是一条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我对百合花的含意不清楚,一查才知道白色百合花乃纯洁、庄严、心心相印。想必新媳妇在缝制被子时,定是把对新婚生活的向往,心心相印之心一针针地缝进了被子里。但文章并没提到新媳妇的丈夫的着落,他是做什么的,去哪里了?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忽略了此问题。而百合花的被子更是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使得三个人聚在了一起。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一切的美好品质正如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这大概就是文章取名《百合花》的原因吧。文章描述的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我”在战争爆发前被安排到前线包扎所,由一个来自农村的十九岁小通讯员护送,他不善言辞,特别的纯朴善良。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无论是与我的相伴而行,还是借被子的情节都显得怯于女性,以及与两个女性之间的微妙关系的变化。没有太多的笔墨描写小战士的动作,只有他和两个女性的交往以及神态的变化,还有他的衣裳上的破布片,放在石头上的馍馍。故事的结尾是小通讯员为了救几个担架员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扑在一颗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受了重伤,新媳妇一改扭怩羞怯地帮小通讯员擦拭身子,医生宣布通讯员已牺牲时,新媳妇依然故我地帮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最后更是把新婚的被子,那条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作者把最动人之处留在结尾却又不多费一字而结束,但作者的诉说似乎并没有停。作为女作家,作者非常善于根据人性格安排故事情节发展,新媳妇最初并没有痛快地把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着实让小通员气呼了一阵子时颇值得玩味,除了被子本身的特殊意义之外,当时的新媳妇面对一个陌生的小战士借被子,还对她说些诸如遍 *** 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小鬼搬出这些大道理,新媳妇难免会存心戏谑小通讯员一番,无意中却给纯朴而实在的小通讯员兜了一胆子委屈。后来新媳妇执著地要给小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既是弥补对小通讯员的愧疚,更是被小通讯员那种牺牲自己保全他人的精神而感染。一个会在步枪筒里,插上几根树枝,在经历过这次与异性接触,感受到来自异性的关爱后,又给枪筒里加了枝野菊花,热爱生命的小伙子为了几位战友牺牲,一切来得那么突然,而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就成为两位女性心中的痛。在如花蕾般绽放的年纪,在青葱般的年华以那样的一种方式成全了他人牺牲了自己。那一刻毫无疑问他是新媳妇心目中的英雄,新媳妇以一种执著而崇敬的方式为她的英雄完成一个补丁,盖上一份温暖。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标签:百合花 读后 随笔 思想




热点推荐
热评文章
随机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