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公司吐槽logo变成视觉中国版权图;视觉中国成立于2000年6月。视觉中国2022年年报透露,公司目前提供4亿张图片、3000万条视频和35万首音乐等可销售的各类素材。近日,有博主称“自己拍的照片被视觉中国告侵权”,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质疑,作为一家民企,视觉中国商品名称为什么能冠以“中国”两字?

天眼查App显示,视觉中国(000681)曾申请注册多枚“视觉中国 VISUAL CHINA GROUP”“VCG”文字及LOGO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广告销售、科学仪器、教育娱乐等,其中“VCG”商标以及LOGO图形商标已获批注册,但含“视觉中国”文字的商标均已被驳回,处于无效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2019年,视觉中国就因把国旗、国徽、黑洞图片收入自家版权图库中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点名批评。《人民日报》微博在批评视觉中国时,曾配发“不敢配图”的图片,这既是对视觉中国“碰瓷式维权”行为的嘲讽,也为避免版权保护陷入黑洞敲响警钟。舆情发酵后,视觉中国紧急下线相关图片,发布致歉信表示接受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监督批评,全面配合监管部门彻底积极整改。但事实证明,多年之后视觉中国依然我行我素。看来所谓“积极整改”到底有没有付诸实际行动,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近日,视觉中国因版权纠纷引发热议。

8月15日,[email protected] 在微博发文称:“今天收到了视觉中国打来的电话,说我的公众号侵权使用了他们173张照片,还要赔偿他们8万多元!而当我打开内容一看,这些所谓的‘侵权照片’竟然是我自己拍摄的作品。”

[email protected] 的微博下,[email protected]账号留言称:“我们也收到过类似电话,诸如美国航天局NASA发布的公版图片都算作他们的版权。”

2019年4月11日,视觉中国因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纳入自家图库而引发“众怒”。值得注意的是,南都记者于4月12日致电欧洲南方天文台德国总部,工作人员明确回应:“黑洞图片向全人类开放,我们欢迎使用”。

此后有网友发现,国旗和国徽的图片也出现在了视觉中国的版权图库中,这将针对视觉中国的声讨推至高潮。

随后,@共青团中央发布了两张在视觉中国网站上提供的中国国旗和国徽图案的截屏,上述截屏中带有“版权所有:视觉中国”[email protected]��中央 发出质问:“国旗、国徽的版权也是贵公司的?”

@共青团中央 微博截图

舆情发酵后,视觉中国紧急下线相关图片并道歉。

2019年4月12日,天津市网信办成立工作督导组进驻视觉中国网站。同日,视觉中国发布致歉信,称接受广大网民和媒体的监督批评,全面配合监管部门彻底积极整改。

同年4月18日,天津市网信办对视觉中国作出处罚决定,对网站运营主体汉华易美(天津)图像技术有限公司作出从重罚款的处罚。当天盘后,视觉中国发布公告称行政处罚金额为30万元。

视觉中国手握4亿张图 自称“以调解为主” 视觉中国成立于2000年6月。视觉中国2022年年报透露,公司目前提供4亿张图片、3000万条视频和35万首音乐等可销售的各类素材,是全球较大的同类数字版权内容平台之一。 记者注意到,天眼查显示,视觉中国旗下的两家公司:汉华易美(天津)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均存在1万余条诉讼信息,大多数为起诉他人侵权案件。

对于视觉中国的所作所为,网友也有话要说。“视觉中国吃相难看”“这是自己作死的节奏啊”“视觉中国不知悔改啊”,新闻底下大量评论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天下苦视觉中国久矣。确实,多年来视觉中国“碰瓷”式的维权不仅让很多用户、自媒体在使用图片时胆战心惊,还严重影响到了许多公共资源的流通和分享。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此前的中国知网。后者的问题在于,作为重要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其建设与运营关乎公众社会权利和文化权利的实现,显然不能只顾追求商业利益,特别是“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还要付费”,显然让事情走向了荒谬。 这个道理其实也适用于视觉中国。图片当然有知识产权,也是《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针对图片的商业变现是合法的,但这并不代表公司可以无限扩张和随意滥用市场地位,“两头通吃”。引导视觉中国等图片数据库健康、有序发展,才能为个人、媒体机构提供更为公平的服务。

锐评:自诩“版权卫士”

却有“侵权之嫌”

客观来讲,版权保护理直气壮。可自诩“版权卫士”的视觉中国,很多行为怎么看都算不上是在保护版权,甚至还被人指摘有侵权之嫌。

其一,揣着明白装糊涂,冒充著作权人,将无版权作品纳入自家囊中“盖戳叫卖”。其将中国国旗、国徽图片列入有偿下载,无异于以维权之名行侵权之实。

其二,大搞“维权创收”。在侵权官司中,视觉中国往往并不追求直接判决赔偿,反而将维权变为销售,迫使被告变成独家签约客户。要知道,视觉中国的图片主要来自签约摄影师、供应商,他们才是图片版权的真正权利人。换句话说,视觉中国是以他们为筹码,将其维护版权的权利置换成了平台的独家包年合约。这种“维权获客、维权创收”的模式,是把法务做成了销售,本质上是牺牲了原创者的利益,来实现图库利益最大化。

当然,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必须回归法律范畴进行讨论。大家质疑和反对的,不是维权本身,而是不满因为个别人的不规矩,毁掉全社会好不容易提升的版权保护环境。

一定程度上,视觉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可在法定身份存疑、权限雾里看花的情况下,其屡屡违规越线,更像是在钻版权保护工作的空子。

而这样的“糊涂账”,不只存在于图片领域。比如,在知网上,作者下载自己的论文都要付费,却始终没拿到过一分稿费。再如,常有媒体、影视公司因误用他人原创性字体而被索赔,大呼“无字可用”。凡此种种,都是对进一步细化版权保护工作的必要提醒。

模糊地带固然存在,如何厘清版权的边界和用途以及各个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也是视觉中国这场风波背后,更应思考的关键问题。

来源综合:合澎湃新闻 金融界 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综合 评论员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