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医疗和教育真的完全免费吗,具体如何?

德国的医疗教育免费制度有一点贵。

德国的教育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完全免费,学生确实是可以一分钱不用花。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的教育体制对全世界的留学生都采用免费制度。

只不过在2005年以后,德国人尝试在教育上面收一点费用,也就是大学生每年每个学期交500欧元的学费。但就是这一点点钱让整个国家的年轻人怨声载道。所以,之后德国又取消了这一笔费用,就算是收费也仅仅是针对外国留学生。五百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000元,相比于我们国内的大学教育来说,这个费用真的是可以忽略不计。

德国的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甚至是其它的职业培训学校,都是免费的。在这一方面德国人的做法确实值得称赞,至少穷人家的孩子是可以上得了学的。

在医疗方面德国采用全额保险制度。每个人都是必须要支付保险金的,这是义务强制收取。在德国也没有一个人敢不交保险金,因为在不交保险的情况下,如果自费医疗那样的费用是天文数字,可以让一个普通的家庭变得倾家荡产。

支撑起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的,实际上是德国的高额的税费。德国绝大多数的人月收入在4000欧元以下。其中40%的费用用来交各种税费。这些费用都是交出去的,包含了个人所得税19%以及其他的各种保险的费用,所以你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的话,德国的每个人每月的月收入有40%是要还给国家的。

折算成人民币以后,你会感觉到这个数字是非常大的。4000欧元相当于32,000人民币,如果在中国一个人每个月赚3万多块钱人民币,那么他到手的工资应该会在至少28,000块钱以上。但是在德国就不一样了,如果他挣了32,000块钱人民币,交掉40%的税费。到手的收入就只剩下19,000了。

所以,德国所谓的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实际上就是从纳税人的手上提前把钱给拿走了。你每个月被国家拿走13,000一年相当于被国家抽走10多万,国家一年收你10多万,难道支付不了你的医疗费用和学费吗?

实际上如果完全不交这笔费用,德国人如果有病了到中国来治。就算他一年往返中国两次,他也不用花那么多钱。

更何况德国人的寿命是80多岁,在他们一辈子的人生之中,90%的病都是小毛病,类似于感冒这种,所以他们支付了比他们可能消费的医疗和教育,不知道高几百倍的收入给国家。

在德国有很多的医疗费用是被浪费掉的,有一部分的医疗人员因为国家制度的优惠,所以他们过得非常富有的生活。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德国客人是骨科医生。他娶过8个老婆,总共有26个孩子。即便如此他在支付了高额的26个孩子的赡养费的基础上,他还能够带着现任的老婆和4个孩子每年两次世界旅游。消费能力还非常的强。

在德国的医疗体系里面也会出现过度医疗的情况,在骨科上面反映的比较明显。在德国很多病人只是简单的骨头疼,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只需要吃药就能治好的病,但是,德国医生很可能建议他更换人工关节。所以很多没有必要进行的手术,就这么被做了。

但是早期的人工关节置换术,采用的人工关节的质量只能使用差不多10年左右,所以当人工关节损坏以后,你就会发现有不少德国人走路是鸭子腿。这就是人工关节损坏的一个现象。

但是由于德国的医疗是免费医疗,民众普遍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感觉不用从自己的口袋里掏腰包。并且德国人的教育里面就非常重视保险教育。所以,他们从小到大就认为交这么多的保险和税收都是应该的。

在电视里面由医疗财阀投资的电视剧,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医生的,你会发现德国电视台里面有非常多的关于医生的肥皂剧,而且一部剧可以播出上千集。演员每个星期就在那里演,一直可以从年轻的时候演到头发发白。

你看德国电视台的电视剧,特别是德国的本土剧,你会觉得非常的无聊。但是这些电视剧塑造的都是优秀的医生的形象,所以在这种高额的税费之下实行免费医疗,德国人基本上是不存在任何的医疗纠纷的,更不要说有医闹了。甚至于出现医疗事故,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不了了之。

我曾经有一个德国客人,他就是因为医疗事故失去了一条腿。但是,医疗机构没有对他进行赔偿,他也就认命了。就连德国的同行客人都问他为什么不去起诉,他也很无奈。

总之德国的医疗和教育免费是在高额的税费之下完成的天下,本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完全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去德国上本科的多吗?有什么建议?

直接去德国读本科,性价比不是很高。

德国是13年的基础教育,比中国的基础教育多一年。

所以,如果中国的学生只是高中毕业参加完高考,凭借着高考的成绩去德国申请大学,就算成绩很好,仍然会有一年的时间不被承认。

因此,会被德国的大学强制读一年预科,读预科是没有计算到大学学年的时效里面的,读完预科以后才开始读大一。德国规定留学生大一不能合法打工,相当于两年时间不能够去打工,这里面的日常开销就相当于多了20万。

就算你成绩特别好,达到211以上水平,并且德国承认了你的学习成绩,而且不要求你读一年的预科,直接读大一。你仍然要面对德国大学里面难度非常大的中间考试(Zwischen-Prüfung)。

德国大学的中间考类似于中国的考研,现在大多数的德国大学中间考考不过会给你发一个学士学位了,以前连学士学位都没有。但是,这个考试难度仍然非常大。而且这个考试是在大三。

以中国人的语言水平,经常很难通过这个考试。所以,去那边读本科,如果没有办法通过那个考试,你也就没有办法去读研究生了。

中国的本科想要毕业就比较简单了,你读完本科以后,你的学历基本上会被德国的大学所承认。这个时候你再到德国去读研,你就不用去参加那个中间考试了,只要你能够得到录取,并坚持到毕业,那就是研究生学历。

虽然,要在德国读到研究生毕业难度也很大,(有40%的中国留学生会在德国肄业),但是,总比参加中间考多承受一次苦难要好得多。

在德国读大学的期间,只要勤工俭学还是可以覆盖掉日常的生活开支的,德国大学的学费又几乎全免,所以去德国读大学,从研究生开始读起性价比要高很多。

德国大学的学制又比中国稍微长那么一些。算上青春损失,读研也是比直接读本科要好一点。

当然了,有一部分人觉得读研的时间也比较久,在国内读研究生可以省下一年半的时间,那么也可以在国内读完研究生以后再去德国考博士。如果,德语水平和学术能力确实很强,那么学历也可以有比较高的含金量,还能够节省时间。

德国读大学一定要考虑时间的性价比问题。在德国读大学,因为考试不及格,延迟毕业都是家常便饭。我的大学同学上海人,去德国读大学,因为延迟毕业,研究生读了9年才读完。整整错过了中国国内5年的发展。

不考虑时间的性价比问题,那么你的损失可能挣不回来。

英国,法国,德国这三国哪个国家更值得旅游?你怎么看?

英国、法国、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英国的古老、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烙印,三个国家也是中国人欧洲旅游最热门的目的地。正好我都去了(德国在慕尼黑转机时游览了市区),要我选择一个虽说有些纠结,但还是倾向英国。让我们先看一看三个国家的旅游特色吧:

一、英国。自然风光丰富,人文古迹更显厚重。特别是英伦“半岛"与欧洲***分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幸免遭受严重破坏,充满历史文化的中世纪城堡,城市密布的精美教堂,以及古罗马时代的一些遗迹都完整保留了下来。令中国家长和莘莘学子无限向往的著名剑桥、牛津大学也是必到打卡之地。充满风情、历尽沧桑的的英国小镇更是令人流连往返。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虽然英国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但长期不遗余力、不可思议的保护措施,仍然让我这个还算见过世面的游客叹为观止。

二、法国。法国的旅游资源非常多样化,如果你想看城市美景,喜欢浪漫,到法国就是选择了经典。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无人不知。卢浮宫、凡尔赛宫、塞纳河、香榭丽舍大街总能引发无限遐思。戛纳的电影节、普罗旺斯的花海、五彩缤纷约小镇、广袤的农庄无不激起浪漫情怀。法国无论去哪个地方,都能够发现适合自己游览的景观。

三、德国。德国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穿越德国宾根和波恩的美丽莱茵河,南部屏障阿尔卑斯山,众多的湖泊森林,真让人嫉妒上帝对德意志民族的偏爱。德国也称古堡之国,1万多个古堡星罗棋布,新天鹅城堡拥有欧洲城堡皇冠的美誉。国王湖是一个因冰河侵蚀而成的湖泊,湖平如镜,碧胜美玉,我国不少高档住宅园区也借用了这个名字。游览德国一定会给你带来连连惊喜。

三个欧洲强国都是值得深度旅游的国家,要取舍确实非常艰难。由于我对人文历史偏爱的缘故,首选还是英国。她有日不落帝国的神秘,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发起国的盛誉,还有兼收全球最多最珍贵古代文物、艺术品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看了上面介绍,你也有自己的选择了吧!

职业教育是哪个国家的?

职业教育是各行各业的刚需

传统行业正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的职业教育如何参与变革,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时代,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环节面临重构,新的产品、新的流程和新的服务会基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再造,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是未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未来已来,面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不断被颠覆的传统行业和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职业教育需要思考如何与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变化同步,履行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职责使命?

职业教育要有危机意识。早前有媒体报道,一家位于江苏昆山的代工企业已经使用机器人替代了60000个工人,粗略统计显示,在昆山大约有600家企业希望用机器人替代人工生产。广东更是成为“机器换人”的大省。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采用更加高效的机器人生产替代人工已成大势所趋,这势必会给职业教育就业带来压力。专家预测,传统制造企业升级智能制造预计需要5到10年时间。职业教育需要思考如何应对未知变化,并有所作为。这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突破固有的惯性思维,创新理念,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升级,甚至超前设计。

面对日益萎缩的生源,职业教育还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路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过去面向培养全日制学生到面向学生和成人兼而有之。因此,职业教育要借助互联网工具,研究学生和成人,以及新型行业企业和岗位的新需求;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树立“用户意识”,关注“用户体验”,以服务学生发展和提升服务企业能力为出发点,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组织都要跟上行业企业转型发展步伐。

不过,当最慢的教育遇到最快的互联网,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求新思变更要尊重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新理念、新工具、新手段来改变课堂,但替代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承,一些手工艺技术或者关键技术的传承不能走捷径,需要现场实践,通过多个场景训练让学生从中学习、思考、感悟技艺。综观当今世界,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无一不是职业教育强国。这些国家对匠心、品质的高度重视,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职业教育常被人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也因其中蕴含着工匠精神。技能只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部分,职业教育还必须强调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摒弃浮躁,脚踏实地地潜心钻研。

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职业教育都是各行各业的刚需。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只有具备敏锐“嗅觉”,深度融入潮流,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中国职业教育和德国差在哪?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是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是首先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的国家。在德国,职业教育被当作全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成为二战后从战争废墟中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可的重要途径。

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视为政府、社会、企业(又称“教育企业”或“实训工厂”)与个人的共同行为,政府、企业、学校三位一体,各司其职,高效运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从学徒培训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多阶段、多功能、多架构的完备体系,各州、市也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职业教育网络。德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基本能满足社会对技能技术劳动力的要求。同时,该体系高度分化且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很好地适应与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一)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学生小学毕业后进行第一次分流,分别进入普通中学(5--6年制,多数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文理中学(一般为9年制,为升入普通高校做准备)、实验中学(介于普通中学和文理中学之间)和综合中学(前三类学校的综合)四类学校,从而初步确定将来就业升学的基本方向。初中(5或6年制)毕业后实行第二次分流,根据职业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愿,部分学生升入文理中学高中部(具备升入高等学校的资格),大部分学生则选择到职业学校(或企业培训)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二)健全完备的法律保证

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培训企业和受培训者的组织与管理、权利和义务、监督和考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德国政府也出台了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以法律形式保障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推行“双元制”为特征的职教机制

双元制目前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内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政府及各界的扶植下日趋完善、合理、有效。受培训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内接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聚焦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在职业学校里以“学生”的身份接受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聚焦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

(四)严格统一的结业考试

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内容包括书面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考试由经济界的自治机构(工商会、手工业会)以及类似单位组成的委员会主持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企业雇主与雇员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颁发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需要补考,否则学生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教考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保障了教学质量。

三、中德职业教育的对比

(图一)

(图二)

四、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一)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已基本形成体系,但普教与职教、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之间尚未形成相互沟通、有机衔接的教育网络。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以就业结束,没有形成“职教—就业—继续教育(培训)一更高层次的再就业”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法规建设,出台鼓励性政策

我国虽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教育法规,但主要用于宏观指导,缺乏明确具体规定。目前亟待解决的是理顺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业与企业、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行业、家长、学生、老师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议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等,构成上下有序、内容全面、协调统一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多维保障。

(三)扶持行业协会建设和发展,发挥质量监控和桥梁作用

学习和借鉴德国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职业教育的经验,进行组织行业协会的试点,探索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强化社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联系和行业的指导作用。

(四)构建强有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政府要成立职业教育质量的专业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细分职业标准、规范课程设计、突出能力本位、统一考试考核。

(五)加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德国的职校教师除具有相应学历和资历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具备职校教师资格;若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经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而我国目前的职教师资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普通高校,职校教师受过师范教育者不具备专业技能,懂专业者未经过正规师范教育,而且两者都缺乏专业实践技能。另外,有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仅仅具备“双证”而不具备“双能”,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目前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有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形成制度和长效机制。要求新任专业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或基层单位实践经历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生产一线技术专业人才;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

(六)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学费,但企业作为教育资源的消费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这也是导致我国教育产品供求脱节的重要原因。政府应发挥好宣传指导和政策统筹的作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费、专项奖励等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利用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场所和公共实训中心分担企业的部分培训工作,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鼓励大中型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一对一”合作,引导中小型企业与职业院校进行“多对一”的合作,实现培训体系与教育体系的互补。

(七)地方政府应协助规划专业设置,加强资源整合,避免同质化办学

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中,各职业学校专业错位发展,特色明显,专业数量精干。因此,我们各地职业教育可以借鉴“双元制”的做法,坚持整体规划。强化政府统筹,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的状况,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要发挥各职业院校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发展和培植优势专业,夯实基础,强化内涵,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协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过去是一个闭门造车的封闭系统,表现在“三个缺乏”: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对接,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缺乏交流,在职业培训的目标、方法、内容上缺乏有效的沟通。建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和教育系统的协作,注重行业协会对学校教育的引导能力,保证学校教育不偏离企业界的发展需要。

五、结束语

德国政府于2013年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而我国于2016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两大战略都是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竞争和工业革命采取的国家战略,都把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世界经济的竞争,根本上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发展一流的高等教育同样重要。我们需要科学借鉴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并通过本土化实践,实现学校与企业物质和智力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培养的顺利对接和深度融合,努力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经济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