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去过哪些城市旅游,是穷游还是什么?

说到旅游,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旅游,退休以后,孩子结婚了,正好出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山清水秀的美景,到四川九寨沟和同学们报团去的,去夏门,大美云南,西双版纳,大连,中朝边境都是自己报团去的,出国去泰国和越南都是和同学们报团去的,去巴厘岛也是自己报团结伴去的。感谢今日头条平台,有缘结实了志同道合,天南地北的老师和友友们,谢谢你们一路支持和鼓励,再次感谢头条平台。祝头条越办越好,我非常的喜欢。这是巴厘岛的图片。手机(原创)

去德国旅游,哪个城市最有意思呢?

我去过几次德国,我喜欢的德国大城市是慕尼黑,但我更喜欢那些有特色的古城镇,觉得德国旅游的精华在那些小城镇,最喜欢的小城是罗滕堡。

我推荐到德国旅游最值得去的一条旅游线路,位于德国南部的浪漫之路,线路上的这些城市都各有特色。这条线路涵盖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堡天鹅堡,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古镇,有秀美宁静的湖泊,有风光迤逦的阿尔卑斯山脉,这是一条包含了众多德国旅游精华的线路。

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看看这条旅游线路和沿途那些美丽的城镇吧。

浪漫之路是德国旅游公司于1950创造的一条旅游线路,北方起点从维尔茨堡向南至菲森,全长350公里,沿途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这里我再加入海德堡作起点,慕尼黑作为南部终点,这条旅游线路就更完美了。

海德堡:位于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拥有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海德堡大学,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喜欢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这里有德国最受欢迎的城堡遗址,雄伟壮观的海德堡城堡,这里产生了众多思想家哲学家。漫步幽静的哲学家小径思考哲学,感悟人生。歌德的诗句“我把心遗失在海德堡”,蜿蜒曲折的河流、小巷、古堡,海德堡是深藏在内的浪漫德国的缩影。

维尔茨堡:德国浪漫之路的起点,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美因河畔,景色优美,是一座融合了宗教、文化、艺术、葡萄美酒的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拥有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杰作,巴洛克风格的大主教宫豪华大气。这里是冰酒的诞生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酒窖就在主教宫的地窖里。

罗滕堡:我最喜欢的德国小城镇,这个仅有13000位居民的小镇拥有上千年的历史,被誉为“陶伯河上的一颗明珠”,“中古世纪之宝”,位于陶伯河上游的深山里,保存完整的千年古镇。整个小镇很小,但处处都是风景,完好的古城门、古廊桥城墙,色彩缤纷的木筋屋,晚上的中古世纪复古巡游,手拿刀斧的黑夜巡夜人,还有德国最富盛名的圣诞装饰品店,罗滕堡是一座美丽又充满趣味的小城。

上阿默高湿壁画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一座非常宁静的小清新小镇,整个小镇家家户户外墙上都画着壁画,是一座世外桃源般的美丽小镇。

菲森: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堡新天鹅堡就在这里,新天鹅堡是德国旅游的明信片,迪斯尼城堡的原型,是到德国必游景点。

慕尼黑: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我最喜欢的德国大城市。著名的慕尼黑啤酒,慕尼黑皇宫、宁芬堡宫、英式花园、宝马博物馆、众多的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市中心热闹的玛丽亚广场,商店林立,街头艺人表演,热闹非凡,雕刻精美的市政厅,钟楼上的玩偶敲钟表演。慕尼黑物价便宜,是一座既适合旅游又适合生活的城市。

想了解更多国内国外实用资讯请?关注我。也欢迎在此分享交流。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简单的叙事,总要找到一个坏人,然后用坏人解释一切。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的故事思维

故事必有主角,而主角往往是自己,或自己偏好设定的一方。于是,凡是与主角唱反调的,甚至不以主角为中心的,统统都是在挑战立场、都是在做坏人、都是故事中的恶龙。然后,主角才能勇者斗恶龙。

故事中必须有“好人”、有“坏人”,然后坏人无事生非、欺负弱者,而主角则无比善良、特别无辜。于是,“坏人”力量,与“好人”力量,在动作与发动作的情节设定中此消彼长。最后,结局一定是“好人”战胜“坏人”。

故事思维,往往拒绝复杂、亲近简单。简单了,才能拥抱足够的确定性。所以,我们一贯的思维是:以简单解释代替复杂解释。

那什么是简单解释?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就是简单解释。而实际上,简单解释只是我们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过度追求。

为什么一战爆发了?一定有原因,原因是德国;一定有坏人,德国是坏人;因为坏人德国发动战争,所以一战爆发。同理,二战也是这种简单的解释模式,一切都是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于是,我们自然会问: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这不是德国的问题,而是设问的问题。简单代替复杂、凡事必有因果、坏人解释一切,世界就是一个故事、一场梦。

有些事,的确可以找到好人、坏人。但,前提是本就简单:有既定的共识、有清晰的规则。光天化日之下,张三抢了李四。那么,张三是作恶的坏人,李四是无辜的好人。

但,一战和二战呢?

属于两场剧烈的相变,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和规则秩序,都被颠覆了。然后,你说都是因为德国、是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这种故事思维,不是把德国当成了被斗的恶龙,而是把德国当成了改变世界的上帝。

真实世界是连续的、复杂的。剧烈相变之中,你根本划分不出一个动作与发动作的情节,也无法明确找到谁是祸首、谁更无辜。坏人理论、故事思维、简单解释,只是让我们自己也变得简单了。

所以,我们只能问:谁的责任更大一点儿,谁的责任更小一点儿。而实际上,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能置身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欧洲战争就是德国发动的。

英法各种绥靖、各种安抚,却啥用没有。希特勒一定要发动战争。而且,苏德战争打得就相当诡异。身处局中的斯大林,打破脑袋也没能算到希特勒竟会搞出一个巴巴罗萨计划,而且差点儿掀翻苏联这艘巨轮。

我们说希勒特是恶龙、纳粹是黑龙会,他们都是坏人。但,坏人却是德国人民用选票选上去的。不仅如此,当时的德国人民,还给希特勒和纳粹做了加持,授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否则,纳粹根本不可能在欧洲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工业如何先进、军队如何能彪悍、民族如何团结,等等这些,只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或次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的基本盘,不比德国差,却没有挑起世界大战。

所以,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希勒特为什么能上台、纳粹为什么能掌权,他们为什么能够领导整个德意志民族?

1933年纳粹上台,德国结束了魏玛共和国时期,进入第三帝国时期。纳粹攫取政权的效率,高得令人发指。他们只用了12年的时间,就从初创时的几十人,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希特勒和纳粹是被选上去的,干不好还会被选下来。所以,他们没有能力把德国拖入战争深渊。

1933年2月,爆发了国会纵火案。纳粹趁机***德国***。当时的德国,就在两个极端上徘徊。一伙是极左翼的***,一伙是极右翼的纳粹党。如果***作为在野党一直存在,那么,纳粹也不能折腾出二战。但,这时候,***却被***了。

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案”,即《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法案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国会把立法权交给政府;一条是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违背宪法。这是啥意思?意思是德国从此既无国会也无宪法,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完全主宰德国。此时,纳粹带领德国发动战争,在法理上已经毫无障碍。

但,这只是理论层面可以,而实践层面却未必如此。你是领导不假,但能不能抓住权力,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然而,纳粹一上台,竟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德国的外交也堪称铁腕胜利,把凡华体系冲得七零八落。二战以后,西方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个德国人,这些人统统怀念发动战争之前的纳粹德国:那时候经济发展好、大家有工作,而且不用担心失业。

这就是人民的支持。纳粹获得了足够的威望,筑牢了执政的人心基础。所以,授权法案之后,纳粹就算把权力抓牢。至于其他的权力斗争,都是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

然而,纳粹的经济奇迹却有问题。

真实世界没有那么多奇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个人力挽狂澜,然后国家骤然复兴、人民立即幸福。这种事,上帝都做不到,希特勒也做不到。奇迹背后的问题,就是巨大的财政透支。

1932年,德国财政略有盈余;1933年,德国财政赤字高达8亿马克。而到了1938年,即二战前一年,德国赤字已经上升到95亿马克。

所谓经济奇迹,实际是一种寅吃卯粮。1937年,德国已经出现了经济破产的迹象。于是,纳粹开始明抢,逼迫国内的犹太人“净身出户”地离开德国。

1938年,发动“水晶之夜”,纳粹的明抢进一步升级。”水晶之夜“后,纳粹没收的犹太人财产就达80亿马克。

但是,犹太人的钱,你只能抢一次。熬过1938年,到了1939年,德国财政继续面临崩溃的危险。但凡财政崩溃、经济破产,纳粹就得下台。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于是,希特勒提前发动了对外战争,大举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德国发动对外战争的时间是1940年,却被财政问题逼得提前了。

但,战争一定要爆发。

直接原因是德国的财政问题。国内抢光了犹太人,所以只能到国外去抢。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而根本原因则是纳粹对的自身问题。反犹之后就要彻底废除《凡尔赛和约》,这是纳粹给德国人民的许诺。而废除《凡尔赛和约》,就相当于挑战英法美主导的战后秩序。于是,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那么,希勒特为什么能上台、纳粹为什么能掌权?

他们抓住了德国人的痛点,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凡尔赛条约。犹太人被认为是民族的杂质,成了一战战败和经济危机的替罪羊。凡尔赛条约,则一直是德国挥之不去的耻辱。德国的民族情绪一直被纳粹的***所裹挟。但纳粹只是点火的人,德国本就是一堆干柴。

但是,希特勒和纳粹为什么能够领导整个德意志民族呢?

经济危机以来,德国民意波涛汹涌。于是,纳粹异军突起,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同时崛起的,还有德国***。一个是右翼、一个是左翼,中间势力几乎全废。在纳粹和***之间,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终于出手了: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纳粹。

所以说,在当时,德国一定要走极端,平和、妥协统统不允许。一是因为本就病态的民族主义;二是因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树立无数可以仇恨的对象。

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必须有个他者,才能被强化、才能更极端。那么,当时的这个他者是谁?英国、法国、捷克、波兰,等等这些一战战胜国,全是德国可以仇恨和一定仇恨的他者。

所以,德国人民可以不要立法的国会、不要共识的宪法,但一定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才会出台《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这个奇葩法案。德国人民授予了纳粹政府可以立法、可以突破宪法的权力。

那么,这一切都是什么导致的?

德国人民为什么集体发烧、集体狂热,把充当减压阀的魏玛政府都给掀了桌子?这一切都要归结到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没有打完。一战后的凡华体系,其所解决的问题,比制造的问题还要多。

一战和二战之间,总共隔了20年。但是,在这20年中,仅欧洲就爆发了27次政权更迭,还有数不尽的战争和冲突,400万人***于非命。如果算上俄国内战,那么战后***亡人数比一战的***亡人数还要多。

所以,战后的凡华体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抛出了民族主义这个新故事。但这个新故事却制造了无数的苦难:不同国家的人隔着国境线互相仇恨,不同民族人身处邻里却水火不容。

不管怎么说,我们大体可以认为二战是德国发动的。因为他的责任最大。德国人的不理性和普遍仇恨,把纳粹和希特勒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这是二战,那一战呢?

一战,你根本找不到一个罪魁祸首。说一战是德国发动的,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德国的决策层在当时的态度和观点。

一战爆发时,德国前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冲进时任首相贝特曼的办公室,质问他:事情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贝特曼“这个可怜的人脸色苍白,两手举向天,尖声叫道,我要是知道就好了”。

首相说话不算,那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呢?这家伙肯定是个战争贩子吧?

当时,德国将军要求威廉二世签下总动员令,以实施施里芬计划。这位皇帝在被迫签完字后,则说:先生们,将来有一天你们会为现在做的事情后悔的。

德国皇帝和德国首相,都不愿意发动战争。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德国决策层的本意,并非有意制造战争。

那么,奥匈呢?

奥匈这个强权帝国,欺负弱小的塞尔维亚。而且,历史事实就是:奥匈率先向塞尔维亚宣战了。但是,宣战的原因是塞尔维亚的黑手社策划了萨拉热窝事件,刺杀了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然而,吊诡的是:塞尔维亚刺杀的这个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内部的主和派。他一***,奥匈的主战派立即放开手脚、放飞自我了。

那么,是小国塞尔维亚吗?

塞尔维亚肯定是最不理性的一个。君主立宪了、也有议会了、还有内阁了,但内部却有一个毒瘤,即黑手社。大家听话,你好我好全都好;大家不听话,黑手社挨个儿刺杀。甚至,芝麻小国塞尔维亚竟提出了一个大塞尔维亚的概念:凡有塞尔维亚人的地方就是塞尔维亚。而奥匈吞并的波斯尼亚境内恰有40%的塞尔维亚人。然后,塞尔维亚就和奥匈撞上了。

但是,小国毕竟是小国,充其量也就当个***,掀不起世界大战的滔天巨浪。

塞尔维亚背后是斯拉夫人的大哥,即俄国。俄国拼命向巴尔干半岛输出斯拉夫民族主义,而选择的支点就是塞尔维亚。选择塞维尔亚的原因,就是是这家伙最不理性、最爱搞事情,一天到晚都在整军备战。正是因为俄国在背后撑腰,塞尔维亚才会捅了天大的篓子,刺杀奥匈皇储。

但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作为奥匈盟友的德国,却跟没事人一样。德皇,军方以及德国情报部门的长官,还在休假。德国人的想法很简单:这仗打不起来,塞尔维亚肯定认怂,然后还是外交解决。小国塞尔维亚跟奥匈帝国,完全不是一个体量,不认怂还能咋地?

那么,塞尔维亚的背后大哥以及整个斯拉夫人的大哥、沙皇俄国,是啥反应?

都没等俄国有啥反应,德国的世仇法国立即出动了。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出访俄国,会见俄国沙皇和军方高层,开始各种鼓动加***。总之就一句话:这一次咱们不能在德国面前认怂。而为了表态不认怂,俄国专门为普恩加莱组织了阅兵式,7万俄国大兵集体踢正步。

接下来,俄国应该不会怂了吧?

可以说,俄国在远东地区特别硬,不仅不把大清当回事,而且也不把鬼子当回事。随后,日俄战争就被教训了怎么做人。但是,在欧洲方向,俄国一直怂,甚至怂出了传统。俄国一直觊觎巴尔干,自然一直跟奥匈势不两立,所以也就一直想收拾奥匈。但是,奥匈的背后大哥是德国。所以,但凡德国这个轴货一轴到底、摆出开战的架势,俄国就必须认怂。原因是实力不允许,自己真心打不过德国。

但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法国肯定算一个。萨拉热窝事件本来跟法国没啥关系。然而,因为对普法战争耿耿于怀,法国总统竟然亲自出面,去俄国挑事。同时,俄国内部也出了一个家伙。这个人就是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希。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塞尔维亚终于知道害怕了,甚至准备爬到奥匈皇帝面前跪地认错。如果认错了、认怂了,这个仗也就打不起来了。

实际上,你可以翻看近代历史:战争的根子首先是共识出了问题,两伙人***活也说不到一起去;其次是情绪之争,你瞅啥、瞅你咋地,然后就干起来了。而真正因为利益之争***命干的,并不多。所以,塞尔维亚认怂,奥匈也不会刀兵相向。

同时,我们还需要记住一个前提,那就是奥匈一直是个温柔的帝国,外边几乎没有殖民地。真正的恶狼,没事就想打仗而且往***里打的,多是民族国家。

俄国表面上肯定不能认怂,因为法国背后撑腰了。但实力不允许,所以秉持的基调仍然是能不打就不打。然后,俄国外交部给哈特维希下了劝和的指示,简单说就是尽量别把事情搞大。

但是,哈特维希这个驻塞尔维亚大使,却完全不把外交部当回事,***命鼓动塞尔维亚:不能怂、给我怼。

大哥放话,小弟还怕什么?所以,塞尔维亚不仅没有跪地求饶,反而一硬到底,杀了奥匈的皇储竟拒绝认错。

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其中的第六条是:在奥匈帝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塞尔维亚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但,对这一条,塞尔维亚拒绝接受,认为这有损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政府和军方说服了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塞尔维亚宣战。到这个时候,战争还只属于奥匈和塞尔维亚,最多也就是在敏感地区发生了一次局部战争。

然而,俄国却举国动员了。

之前德国已经放了狠话,相当于做出了决策:一是奥匈挨欺负了,所以奥匈干啥我们都支持;二是俄国胆敢举国动员,德国立即宣战。所以,俄国这就算宣战,而且举国动员也相当于把枪掏了出来。

然而,即便如此,战争也就局限在德国、俄国、奥匈和塞尔维亚之间,战场大概率还会局限在巴尔干地区。

大国动手牵扯太大,而俄国与德国的实力又相差太大。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俄国举国动员,德国也举国动员;然后,德国把军队开到东线,俄国把军队开到国境;最后,也就是两军对峙,俄国不敢动手。因为俄国打不过德国,这就没有动手的道理。等奥匈在巴尔干揍服塞尔维亚,两边也就撤军了。

然而,德国这个轴货,竟轴得匪夷所思。

德国的确举国动员了,而且也把军队拉出去了。但是,德国往东线只派了一个第八集团军,总共9个师,去对付俄国的19个师(一个德国师是12个营,一个俄国师是16个营)。同时呢?它竟往西线派了7个集团军、78个师,直接对法国开火了。

德国是什么鬼逻辑?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先打垮法国、再对付俄国。但是,法国毕竟没动手啊,它只是不承诺中立。你德国直接去打俄国不行吗?不行,因为德国总参谋部说我们只有一套作战计划。所以,威廉二世才说:先生们,你们会后悔的。

于是,法国卷入战争。而为了进攻法国,德国则要取道比利时,不是从德法边界进攻法国,而是迂回比利时,在比法边界进攻法国。但是,英国对比利时有条约义务,于是英国卷入战争。

德国一旦执行施里芬计划,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非打不可了。

但是,我们能从这些复杂事件中推理德国是罪魁祸首吗?

一战为什么爆发,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但德国发动战争之前,俄国已经兵临东普鲁士。德国在一战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轴“:我就一套作战计划,先打法国、再打俄国;俄国出兵打我、我就出兵打法国。

所以,我们怎么也不能说是德国发动了一战。甚至,你都不能说德国的责任更大。如果讨论责任的话,大国里面,俄国的责任最大。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一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而制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德国的处置。

德国,本就在病态的民族主义中,发高烧。凡尔赛条约之后,则从高烧39度升到高烧93度,一直在沸腾的边缘。整个德国疯狂仇恨,从上到下憋足了劲,就是要***命干。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一直在充当减压阀。而这个减压阀却根本压不住国内的汹汹民意。

首先,它控制不了军队,军队宣布“政治中立”,你魏玛共和国是***是活,跟我没关系。1920年,极右翼势力发动暴动、攻入柏林。而军队竟拒绝***,搞得政府赶紧跑路。

其次,它控制不了官僚,德国的文官系统对魏玛政府毫无忠诚可言。1920年极右翼攻入柏林的时候,政府的很多高级文官甚至留下来与暴动分子合作。

第三,它控制不了司法。魏玛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年里,左派搞22起政治暗杀,却只有38人判刑、10人***刑。而右派更疯狂,搞了354起暗杀,却只有24人判刑。

所以,魏玛共和国能活到希特勒上台,已经算是奇迹了。德国人心中有火,这股火是怎么来的?全是凡尔赛条约闹的。

德国是投降了,却不是军队战败,而是国家熬不住了。所以,协约国就不能太过分。但凡尔赛条约一定要过分,赔款200亿金马克,相当于八万吨黄金;海外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全没了;本土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走了。同时,有600万职业***复员、250万军工企业的工人失业,超过10%的德国人口成为战败牺牲品。这是多大的仇?

此外,凡尔赛条约还制造了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意大利,因为被赶出巴黎和会,所以迅速法西斯化;一个是日本,因为它成了巴黎和会上的失意人,所以仇视凡华体系。但是,日本这家伙剑走偏锋了,放飞自我之后搞起了全面侵华。

所以,从大的尺度上看,二战爆发,主要是因为一战以及凡华体系。但是,无论怎么因为所以,我们都无法两场世界大战的复杂。

再严密的逻辑推理、再详实的证据史实、再后视之明的洞见,都无法做出一个“谁发动”或“谁能发动”的解释。说全是因为德国,但德国实在承担不起。

所以,一战和二战更像是两场连续发生的雪崩:雪花堆积了足够的势能,登山人一声咳嗽,然后雪崩接连爆发。如果没有登山人的一声咳嗽,雪崩还会发生吗?自然不会。但是,人类需要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共识以及足够有力量的故事,去降低势能、阻止雪崩。然而,当时之世,遍地都是恐惧、仇恨和猜疑。

那么,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和科学呢?

科学和理性反而让战争更为残酷。机关枪和铁丝网使战争成为绞肉机。科学转化成技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战争能力。而理性则让战争丧失了人性。杀敌50万、自损49万9千人。这就算胜利,因为自己少***了一千人。

1900年,法国《费加罗报》的元旦社论指出:

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但是,20世纪却是以两次世界大战走完了前半程,又以冷战走完了大半个后半程。当我们把尺度放大到百年的单位,追问德国为何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还有什么意义?而当我们把尺度缩小到具体的细节,追问德国为什么能的问题,或许也只能让我们收获确定性的假象。

英国,法国,德国这三国哪个国家更值得旅游?你怎么看?

英国、法国、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三个大国,英国的古老、法国的浪漫、德国的严谨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烙印,三个国家也是中国人欧洲旅游最热门的目的地。正好我都去了(德国在慕尼黑转机时游览了市区),要我选择一个虽说有些纠结,但还是倾向英国。让我们先看一看三个国家的旅游特色吧:

一、英国。自然风光丰富,人文古迹更显厚重。特别是英伦“半岛"与欧洲***分离,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幸免遭受严重破坏,充满历史文化的中世纪城堡,城市密布的精美教堂,以及古罗马时代的一些遗迹都完整保留了下来。令中国家长和莘莘学子无限向往的著名剑桥、牛津大学也是必到打卡之地。充满风情、历尽沧桑的的英国小镇更是令人流连往返。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虽然英国的古老建筑比比皆是,但长期不遗余力、不可思议的保护措施,仍然让我这个还算见过世面的游客叹为观止。

二、法国。法国的旅游资源非常多样化,如果你想看城市美景,喜欢浪漫,到法国就是选择了经典。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无人不知。卢浮宫、凡尔赛宫、塞纳河、香榭丽舍大街总能引发无限遐思。戛纳的电影节、普罗旺斯的花海、五彩缤纷约小镇、广袤的农庄无不激起浪漫情怀。法国无论去哪个地方,都能够发现适合自己游览的景观。

三、德国。德国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穿越德国宾根和波恩的美丽莱茵河,南部屏障阿尔卑斯山,众多的湖泊森林,真让人嫉妒上帝对德意志民族的偏爱。德国也称古堡之国,1万多个古堡星罗棋布,新天鹅城堡拥有欧洲城堡皇冠的美誉。国王湖是一个因冰河侵蚀而成的湖泊,湖平如镜,碧胜美玉,我国不少高档住宅园区也借用了这个名字。游览德国一定会给你带来连连惊喜。

三个欧洲强国都是值得深度旅游的国家,要取舍确实非常艰难。由于我对人文历史偏爱的缘故,首选还是英国。她有日不落帝国的神秘,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发起国的盛誉,还有兼收全球最多最珍贵古代文物、艺术品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看了上面介绍,你也有自己的选择了吧!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