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如果不爆发,德国公海舰队可能超过英国皇家海军吗?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爆发,德国的公海舰队也无法超越英国皇家海军,为什么?这要从无畏舰时代的英德海军军队竞赛说起啦。

1906年,英国建造的“无畏”号战列舰进入皇家海军服役,这标志了崭新的无畏舰时代的到来。“无畏”号诞生时的英国再次成为海军技术的领跑者,这艘超级战舰的出现让世界上所有正在服役或是正在建造的战列舰在一夜之间就成了过时货。在获得技术优势的同时,英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局面:在新型主力舰的建造上,大家又重新回到同一个起跑线上。

图注:“无畏”号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保持自身的海军优势,英国在“无畏”号之后又先后建造了“柏勒洛丰”级和“圣文森特”级战列舰。到1908年时,英国已经服役和在建的无畏舰已经达到了7艘,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具有压倒性的海军优势。

随着无畏舰时代的到来,德国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不迎头赶上就等于是在列强纷争中认输,如果开始建造无畏舰,那就等于开始与英国公开对抗。最终,德国选择了参加无畏舰时代的游戏,其正式与英国展开对抗,无畏舰时代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图注:德国的第一级无畏舰“拿骚”级,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紧跟英国的步伐,德国于1907年紧急开工了4艘“拿骚”级战列舰。1908年,德国又开工建造了3艘改进型的“赫尔戈兰”级战列舰。也就是在1908年,德国开工建造了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恩”号,该舰采用了大功率蒸汽轮机,这是德国海军技术史上的飞跃。

就在德国全力建造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1908年,英国自由党上台执政,其提出了改善社会福利、削减海军预算等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政府在1908年仅批准建造1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面对德国在战舰建造上后来居上的严峻形势,第一海军大臣麦肯纳等人提出1909年之后每年建造6艘无畏舰的计划,该计划被自由党否决并最终引发了1909年“海军恐慌”。为了实现扩张海军的宏伟计划,麦肯纳提出了“要造八艘,不能等候(Wewanteightandwewon'twait)”的口号,以其为代表的“海军派”积极展开活动,并最终获得了成功。英国于1909年开工建造6艘无畏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1910年建造3艘无畏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

1909年,从美梦中惊醒的英国人展开了大规模的造舰计划,当年开工了1艘“尼普顿”级、两艘“巨像”级和1艘“俄里翁”级战列舰,英国还在1909年开工建造了1艘“不倦”级和1艘“狮”级战列巡洋舰。

图注:“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毛奇”级战列巡洋舰,图片来自网络

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vonBethmann-Hollweg)担任德国首相,较为理智的霍尔维格曾想与英国进行限制海军军备的谈判从而停止两国间越演越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在1909年,德国建造了对抗“俄里翁”级的“凯撒”级战列舰首舰,1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还有1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1910年,英德双方开始全力建造主力舰,两国的海军军备竞赛达到了白热化。在这一年,英国开工建造了3艘“俄里翁”级战列舰,两艘“不倦”级和1艘“狮”级战列巡洋舰;德国开工建造了4艘“凯撒”级战列舰和1艘“毛奇”级战列巡洋舰。

1911年,双方的造舰势头没有减缓的意思,英国在当年开工建造了4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和1艘“狮”级战列舰;德国建造了3艘“国王”级战列舰。

面对英国保持领先的造舰优势,德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AlfredvonTirpitz)于1912年提出了海军补充法案,计划在1914年结束前使德国海军成为一支拥有13艘无畏和超无畏舰、5艘战列巡洋舰、22艘前无畏舰、32艘巡洋舰、114艘驱逐舰和30艘潜艇的庞大海上力量。提尔比茨的建议得到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支持,德国加快了建造大型战舰的规模和速度。针对于德国人的海军补充法案,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争锋相对的提出:德国每开工建造1艘主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就这样,在1912至1913年度的海军预算,英国达到了4408万英镑,德国达到了2201万英镑,分别比1904至1905年度本国的海军预算增长了722万英镑和1144万英镑。

图注:德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图片来自网络

1912年,英国开工建造了4艘“铁公爵”级和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1艘“虎”号战列巡洋舰。德国开工建造了1艘“国王”级战列舰和两艘“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1913年,英国开工建造了3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德国开工建造了1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和1艘“德弗林格尔”级战列巡洋舰。

图注:“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图片来自网络

一战爆发的1914年,英国没有新的主力舰开工建造,而德国开工建造了两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海军共有20艘无畏舰和9艘战列巡洋舰,德国海军共有14艘无畏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可见德国海军的整体实力明显落于下风。

图注:德国发展海军的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纵观无畏舰时代到来之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英国在保持着总体规模优势的前提下多次达成了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反观德国,其缺乏长远的海军发展战略,只是一味的跟随英国大量制造战舰。作为***国家,全力发展海军激化了与英国的矛盾,而其庞大的海军不但没有在之后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反而消耗了大量的国内资源,并最终成为压垮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本文节选自我的作品《英国战列舰全史》

二战德国的海军真的很菜么?

二战时期,德国的海军实力倒是谈不上菜,只是受一战战败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纳粹德国海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其和英国、美国、日本这样的顶尖海上强国相比差距较大,但德国海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至少是及格的。

看一下纳粹德国海军的发展,希特勒上台后各种突破限制,加强了德国军事力量的建设,同时海军方面在1935年6月18日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议》,使德国被允许建造一支水面舰艇吨位达到英国海军的35%,潜艇吨位达到英国海军的45%。战列舰吨位被限制在35,000吨。但到二战爆发时德国海军的实力最多只有英国四分之一的实力。而与此同时由于二战的爆发,德国不用再受各种条约的拘束,其海军规模大幅上升,在1941年海军吨位达到世界第四,并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

另外希特勒也知道此时的德国海军根本无法与英国这样的老牌海军强国争夺制海权,所以德国海军在当时德国军事中的地位比较次要,军事资源被优先投入到陆军和空军。而海军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破交等一系列非大规模正面接触的战斗。故而还发展出了小型水面舰队。

先看战绩,由于德国海军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还有后来的美国,这两个都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海上强国,德国海军无法与之进行大规模的正面交锋。在水面作战上,德国海军胜负参半,亮点与糟点并存。亮点上自然少不了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和奈格森瑙号战斗巡洋舰的共同演出,在1940年多次参与大西洋的破交行动,击沉和俘获许多英国船只。其中以1940年的战绩最为突出,击沉盟军船只超过10万吨(容积总吨)。另外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俾斯麦号战列舰等当时德国著名水面舰只也有不俗的表现。

但是由于德国水面舰艇的不足,使他们只能打出一些战术性的胜利。与此同时,英国海军也让德国海军尝到了苦头,39年普拉塔河之战、40年两次纳尔维克海战、41年布雷斯特海战、42年巴伦支海海战、43年北角海战让德国明白了在水面舰艇的交战中,英国的优势是德国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消的。

而德国海军的战绩潜艇占了大头。

1935年卡尔·邓尼茨在潜艇舰队的司令,使德国潜艇发展良好,他还发明了一套新式战术,即“狼群战术”,在二战的前半段给同盟国造成巨大打击。而U-47潜艇更是击沉盟军的各种类型船舶30艘,吨位达到16万吨。其中在1939年10月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的战绩名闻世界。

1940年德国潜艇编队对英国护航队的各种袭击,基本是无伤就重创英国护航队的,如1940年9月20-22日的行动,8艘U型潜艇无伤使英国损失11艘船只(72,727容积总吨),损伤3艘(18,178容积总吨);1940年10月15-19日行动,7艘U型潜艇无伤使英国损失20艘船只(79,592容积总吨);1940年10月19-20日行动,5艘U型潜艇无伤使英国损失20艘船只,损伤1艘;1940年12月1-3日行动,7艘U型潜艇、3艘意大利潜艇无伤使英国损失11艘船只(73,495容积总吨)。

而U型潜艇击沉盟军船只吨位(这里指容积总吨)最多的一次当属1942年打击PQ-17护航队上,击沉英、美、苏三国的船只24艘(102,311容积总吨)。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此评价道,“这是整个战争中最令人沮丧的海军时间之一。”

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德国潜艇的辉煌岁月在1943年4月底进入了无比黑暗的岁月,以至于在随后的作战中不能再重塑往日的辉煌。在1944年盟军施展的霸王行动中也未能给盟军造成重大打击。而在1939至1945年间,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军3,500艘商船(约1450万吨)和175艘军舰,包括72,200名海军和商船水手丧生。英国海军中著名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巴勒姆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勇敢号航空母舰等都搭了进去。而德国损失783艘U型潜艇,约3万明人员丧生。可以说损失过半,而潜艇人员损失更是占到德军潜艇人员的75%。

德国和奥地利为什么不合并?

德国和奥地利分分合合的历史,很难用一言以概之。不过对于德意志而言,奥地利仿佛就是上帝派到人间,故意来坑他们的。前年网络上有个段子,叫『奥虽三户,亡德必奥』。当然了,这个话有偏见。但是奥地利——专业坑德四百年,还是有道理的。

奥地利主导德意志时期

四百年前的布拉格(1618年),爆发了一件震惊欧洲的大事——扔出窗外事件。

这起事件,本来只是奥地利与捷克新教徒之间的矛盾。最后却演变成了德意志的大混战,也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

参战的两方分别是奥地利、西班牙和波兰贵族支持的天主教派;法国、丹麦、瑞典和英国以及荷兰的新教。德意志的诸侯也选边站,根据教派信仰抱大腿。用史学家的话来总结,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几百年来宗教和国际政治各种矛盾的总爆发。

战争的结果非常惨,德意志地区是战争的主战场。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遭受重创,各邦国在战争中***亡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60%以上!是的,没看错。是***亡的人口……

奥地利在战争前,没有能力吞并整个德意志地区。它只是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的主导者。战争中损失惨重,使得德意志各邦国,包括与它关系最密切的巴伐利亚也不拿它当回事了。

普鲁士与奥地利争雄时期

十九世纪时期普鲁士崛起,当时的德意志形势是奥地利、普鲁士以及德意志联邦一群小国并立。三方都想统一德意志,并且有自己的统一方案:

德意志联邦主张“大德意志方案”;

奥地利王国主张“大奥地利方案”;

普鲁士王国主张“小德意志方案”。

1848年,普鲁士宣布召开制宪会议,全德代表齐聚法兰克福共商大计。在这个会议上重点讨论两个大问题。

第一,什么是德国?

第二,谁来领导德国?

第一个问题,就是前面提到的三大方案的选择问题。与会代表正在讨论的时候,奥地利的佛兰茨约瑟夫一世,牛鼻轰轰的宣布:奥地利帝国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不放弃任何一块非德意志民族聚居的领土。

这一句话,导致与会代表瞬间倒向了普鲁士主张的小德意志方案。这个方案,简单的说,就是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不包括奥地利。

这第二个问题,就是推选谁当德意志皇帝的问题。鉴于奥地利国王太牛鼻了,普鲁士国王以压倒性的优势被选为德意志皇帝。但是南德意志地区(巴伐利亚)和奥地利强烈反对这个决定。这样就很明显了,虽然南德意志与奥地利人认同自己是德意志人,但是他们并不愿意加入一个由普鲁士主导的德意志帝国。

奥地利帝国统治者不愿为了加入德国而分割自己的领土,而普鲁士为了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也没有多大意愿去吞并奥地利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不是德国人的德国,而是普鲁士霍亨索伦家的德国。

为此,普鲁士花了十年时间,韬光养晦,整顿军队。俾斯麦担任首相后,先打败了丹麦,又打败了奥地利。为了防止国外势力介入,俾斯麦见好就收,迅速与奥地利议和。奥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

奥地利一坑德国

普法战争后,按照俾斯麦的构想,原本是和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共同孤立法国和英国。不料奥匈和俄国因为巴尔干问题,发生了利益冲突。德国不得不在沙俄和奥地利之间选边站,威廉二世选择了后者,并与奥匈帝国签订了同盟条约。

德国人想的是,奥地利人再怎么不济,也是欧陆第二大帝国。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造出来的武器丝毫不逊于自己家里的克虏伯。

岂料谁能想到奥地利会那么坑爹,随着战争推进,奥匈帝国的坑货本质越来越明显。不出力也就罢了,德国一挑三也就罢了,奥匈帝国在关键时刻居然还想单方面与协约国求和,打算抛弃德国。

结果自然是被拒绝。德国割地赔款,奥匈帝国被彻底肢解。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的指出了:德国承认奥地利***,并且永远不得与它合并。

奥地利二坑德国

一战结束,奥匈肢解,德皇跑路。肢解后诞生的奥地利感觉自己弱爆了,德国感觉自己失去了12%的领土,也弱爆了。于是两国议会商量了一下,都同意说咱们统一吧。但是英国和法国没答应。

元首上台后,在这位奥地利伟大艺术家的带领下,德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但是奥地利还处在经济低谷,元首略施小计,就直接推动了德奥的合并方案。(我们认为是吞并,德国人认为是合并。)

这一次,德意志和奥地利终于合并了。

合并后的第三帝国,在元首带领下,西揍法兰西,东征苏维埃。最终,元首以一己之力,成功的将德国人彻底拉进了深渊。

当年,普鲁士伟大的俾斯麦统一德意志,把奥地利赶出了德国。作为报复,奥地利派出了元首,最终也把普鲁士赶出了德国。双方扯平了!

现在的德国是巴伐利亚人的德国。柏林?穷的要***的首都……

奥地利三坑德国

二战之后的奥地利,就在干一件事。把法西斯和纳粹这两坨屎,尽量的往德国人身上抹。让全世界认为贝多芬是奥地利人,希特勒是德国人。

这就结束了吗?NoNoNo!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很多年前,奥地利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超过了德国。2014年的人均GDP,奥地利的数字比德国还高出三千多美元。

在接受中东难民的问题上,奥地利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穷国,难民都去德国吧,那里的人工资高福利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以下的现象。

匈牙利:不阻拦难民,政府安排大巴车送难民前往奥匈边境。

奥地利:欢迎难民过境去德国,奥地利人为买不起车票的难民捐款,建议政府加开班次,尽快将难民送到富饶的德国。

其它欧盟国家:媒体开足马力,宣传德国的经济好,福利待遇高。

德国总理默克尔:我家大门常打开,来了就是德国人!

德国人:mmp的啊!(想骂又不敢吭声,动辄就被指责是纳粹思想,没人道。)

难民:感谢默克尔哈里发的接纳,今后愿为建设德意志联合酋长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回看整个德国和奥地利的历史,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只要奥地利人的小日子过的还不错,他们就没有跟德国合并的打算。奥匈帝国时期是如此,现在的奥地利也是如此。

纵然,二战后形成的战后体系,英、法等西欧国也不允许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但是,这不是重点。九十年代两德统一时,英法也是极力反对。德国人还是凭借坚韧的毅力统一了。因为美国人和苏联人不反对德国统一,东德人更是希望加入西德。人心所向,不是政治家能阻拦的。

现如今,德国和奥地利已经不是纯粹的民族主义国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公民社会之成熟在欧洲都是标杆级的。

德国和奥地利合并?不存在的。因为奥地利人肯定不答应……

二战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到底有多大规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454条回答。

德国国防军传承于普鲁士军队,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

以国防军军官为例,他们是特殊的普鲁士军官阶层,是当年普鲁士和后来德国的特殊阶层。

国防军军官有着自己的团体、原则和宗旨,是相当稳固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是同国防军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是合作关系。

从德国出兵捷克苏台德区开始,希特勒就抱怨真正的敌人就是国防军将军们。

比如攻打波兰时,国防军将军们大多反对,认为这必将引起二战,重蹈德国在一战的覆辙,波兰战役也会陷入持久战。

直到希特勒利用闪电战,在一周内就击溃了百万波兰军队主力,联合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才让将军们转而赞赏他。

在法兰西战役之前,国防军将军们仍然灰心丧气,认为不可能速战速决战胜法国。而一旦德军在西线同英法陷入持久战,苏联、美国就会等到德军战斗力最弱的时候介入,德国必然战败。

同样道理,希特勒冒险的采用了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在最不适合使用坦克的阿登山区,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1个月内打垮了英法联军,法国灰溜溜的投降。

由此,国防军将军们才又转而支持希特勒。

如此的事情还有很多。

希特勒对国防军将军们的仇视,基本就是公开的。国防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支持,也只局限于德军连续战胜的时候。

在苏德战争陷入困境时,一些将军们就开始酝酿推翻希特勒,甚至进行了多次暗杀。

鉴于国防军不太可靠,而且希特勒认为将军们大多平庸、保守和胆怯,对他们非常不满。

所以,希特勒早就想建立自己的军队。

但是,国防军将军们自然不会同意,这会动摇他们的地位。

实际上,希特勒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一手遮天。在上台后,希特勒被迫将消灭自己的冲锋队,作为合作条件。

而冲锋队就是党卫军的雏形,希特勒依靠冲锋队起家,啤酒罐政变也是依靠冲锋队使用武力。

由于受到国防军的限制,以及录取标标准太高,直到1939年波兰战役爆发之前,党卫军规模还很有限,只有2万多人。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党卫军也是日耳曼人的人种库,是纯正日耳曼人的团体,也是国家的核心力量。

所以,战争爆发前都是自愿参加党卫军,而且标准非常惊人。

首先就是血统,党卫军士兵必须证明自己至少三代没有同外族通婚。

实际筛选时,这个标准会被提高很多,尽量保证100年内都是如此。

这个要求虽比较高。好在德国乡下的农民流动性也不大,还是很多人可以达到这点。

其次就是身体和外貌。

党卫军要求士兵不超过25岁,身高在1米80至少是1米78以上,必须无视力问题、无牙病、无暗疾。

士兵尽量要金发碧眼,身材魁梧,相貌端正。

还有就是政治思维。

士兵要头脑简单,信奉纳粹党的理论,不能有其他思想。

另外,士兵也不能有犯罪记录,必须是守法良民,当然也不能结婚。

到了1939年底,波兰战役结束以后由于党卫军表现出色,得以扩张。

在包含由***组成的***师和骷髅总队组成的骷髅师后,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达到5万6000人的规模。

直到西线战役结束,法国投降,到1940年党卫军规模并没有扩大。

相比德军450万的总兵力,区区5万人算不了什么。

这主要是国防军将领很厌恶党卫军,认为这是一群破坏几百年普鲁士军官传统的极端分子。

而当时国防军掌握着征兵机构和军校,可以控制党卫军的规模。

迫于无奈,本来非常强调血统和高标准征兵的党卫军,竟然被迫把大量非德国人和非日耳曼人招收到党卫军内,还组建了很多外国和外籍的武装党卫军部队,包括一些外国日耳曼人,甚至其他民族为主的武装党卫军野战师。

至于身高外貌等要求,也尽量放宽,比如身高超过1米70就符合标准。

到了苏德战争爆发,德军扩充到700多万,党卫军才开始了第二春。

苏德战争第一年,党卫军扩充到4个师和1个旅共15万人。

由于战局逐步不利,希特勒对于国防军更加不信任。在1942年党卫军扩大到23万人,1943年为45万人。

到了1944年党卫军高达60万人,此时德军已经在各条战线溃败。

到了1945年,德军已经濒临崩溃,但党卫军却增加到83万人规模,共有39个师的编制。因为1944年7月希特勒被德军团体行刺后,党卫军终于可以利用国防军征兵机构。

只是此时的党卫军已经让人哭笑不得,很多是临时凑数的部队,有高达30多万万不是德国人甚至不是日耳曼人,很多人压根不会说德语。

有5万荷兰人,4万比利时人,3万北欧人,2000卢森堡人等各国日耳曼人加入党卫军,其中很多人不会说德语。

如果说这些至少还是日耳曼人,2万法国人,1万意大利人,数万东欧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人就完全不是日耳曼人。

甚至还有6万苏联人加入党卫军,不过主要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乌克兰人等非俄罗斯民族。

自然,这些成分不纯的党卫军,也不被当作主力部队。

而真正的党卫军精锐,对于士兵要求还是高于国防军,也很强调纯种,对他们优先补充士兵、武器和补给,新式武器也优先装备他们。

所谓党卫军精锐部队的战斗力比较强悍,官兵受到纳粹思想洗脑后也狂热。

党卫军的第一信条是忠诚:吾之荣誉即忠诚!在宣誓效忠国家和元首以后,就不得有任何背叛行为。

这也被称为鲜血和荣誉,也就是用自己的鲜血去捍卫荣誉。

实战中,精锐党卫军部队战斗意识很顽强。以柏林战役为例,很多党卫军部队在明知道战败情况下,坚守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建筑、甚至每一堆碎石,给苏军造成巨大的麻烦。

在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已经自杀,柏林德军的控制区所剩无几,但党卫军仍然在坚守,甚至在地下室中颁发奖励士兵勇敢行为的铁十字勋章。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