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冬天是几月到几月?

德国冬季从12月份开始,12,1,2三个月是德国的冬季。德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的四季是这样来划分的: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德国是欧洲的国家,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属于发达国家。

冬天去俄罗斯的话,穿多少衣服才合适,详细点~?

迅速网购一件俄罗斯单厚款羽绒服,如果是女生,买膝盖以下的款。油叽叽皮毛一体雪地靴。但俄罗斯冬天下雪会给路上撒盐,化得很脏,很伤鞋,别买太贵鞋。最好能准备防水剂喷鞋面上。挡风的拉绒裤。羽绒服下面穿的毛衣尽可能是开衫,毛衣下的衣服应该是可以外穿的。因为俄罗斯室内有时暖气热得恨不得穿短袖,但外面阴冷得要***。要穿成洋葱头一样,可以一层层往下脱。准备一身长袖可当睡衣可外穿的薄圆领衫运动裤。总之,内衣不要太厚,外衣弄暖和点。话说题主干嘛寒假去俄罗斯啊?不是迫不得已,真心不建议你冬天去那里,莫斯科彼得堡看起来温度比北京冷不了几度,但实际感觉冷得多。最要命的是,鬼知道今年温度会降到多少。北京撑***-20度,莫斯科可是会-40的地方。当然,没有法国人德国人波兰人打过来,也不会降到那么低。。。夏天去多爽。。。虽然2010年的那个夏天,我也是差点被热***在莫斯科的地铁中的。。。УмомРоссиюнепонять...就酱紫。

德国有怎样的和气候特征?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陆上与波兰、捷克、奥地利、瑞士、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和丹麦等国相邻,面积35.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8180万,绝大部分为德意志人,另有少数外籍人和索布人。

居民多信基督教及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德语。全国地势北低南高,地形构造分为4个区域北部为北德平原,属波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200米,自北向南分别为多沙丘和岛屿的海岸狭长地带、多湖泊的冰碛平原、肥沃的黄土带,中部为低高原和丘陵,介于北德平原和多瑙河之间,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山脉、河谷、盆地交织分布再往南为巴伐利亚高原,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为500米,最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外缘山脊,山地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位于德国与奥地利边境的楚格峰为全国最高峰,海拔2963米,南部多河谷、湖泊。

除北海沿岸外,均属西北欧温和海洋性气候和东欧***性气候间的过渡性气候,冬季较寒冷,夏季温暖,温度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下降,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一半以上集中在夏季,并自西、西北向东、东南递减,盛行西北风。此外,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山风刺骨、夏季凉爽、冬季多雪的哈茨山区,有自己独特的气候特征。

为什么二战期间进攻苏联的德国士兵穿着开裆裤上战场?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关于苏联女兵穿裙子上战场的文章,那是因为女人穿裙子是当时欧洲人的习俗,所以非常正常。这个德国兵穿开裆裤上战场那也太奇葩了吧,是怎么回事呢?还别说,真有一部关于二战的纪录片提到了德国兵穿开裆裤的事,让我给读者慢慢道来。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出动兵力550万人,3700辆坦克和4900架飞机对苏联展开突然袭击。苏联完全没料到德国会这么快打过来,第一天就有1500架飞机被打烂在地上,400多架飞机被击落。

德军长驱直入,分三个方向分别对北部的列宁格勒,中部的莫斯科和南部的乌克兰、基辅进军,前期进展很快,推进了几百公里,希特勒叫嚣“三个月内灭掉苏联”。

斯大林回过神来,马上组织将工厂和设备运往东部乌拉尔山区,然后实施“焦土政策”,让农民将土地田舍烧得一干二净。德军在攻下南部经济目标乌克兰和基辅后,调军北上准备合围莫斯科,莫斯科战役打响了。而此时已经到了11月,一道寒潮下来,莫斯科气温骤然降到了零下40度。

由于在吞并欧洲的战争中及进攻苏联战争的前期太过顺利,希特勒又对自己的“闪电战”信心十足,他妄图快速拿下莫斯科,因此根本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士兵们缺衣少食,在寒冷和饥饿的双重打击下不少人患上了痢疾,一天之内要上厕所超过三十次。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下脱裤子上厕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许多德国士兵为此冻坏了身子丧失了性命。

纳粹国防军内科医生哈珀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让士兵们将裆部的线解开,这样就不用脱裤子方便了。于是德国士兵纷纷仿效,穿着开裆裤上了战场。德国士兵不仅受严寒的困扰,而且因为无法洗澡,虱子和斑疹病开始肆虐,士气低落。拿破仑攻打俄国时就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因虱子和斑疹而***去。

再来看苏联这边,为了振奋士气,11月7日这天莫斯科红场的阅兵仪式如期举行,斯大林发表了激荡人心的演讲,一拨拨部队刚受完检阅就士气高昂地投入了战场。苏联与日本达成互不侵犯条约后,从西伯利亚调来了几十万远东军,这些西伯利亚人不惧寒冷,披着白色斗篷,蹬着雪橇行走如飞,而德国的现代化装备则陷在雪地中无法动弹。

穿着开裆裤的德国士兵本来就不雅观了,在这些西伯利亚健儿面前更如同待宰的猎物,很快他们给希特勒丢了脸,被击退二三百公里,莫斯科战役以德国失败而告终。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时候明知道冬季快来了,为何不准备棉衣?

巴巴罗萨计划,启动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是夏至日。这个时候,冬季还来不了那么快。所以,希特勒当然没必要往前线运棉衣。

关键是棉衣根本就不管用。对付苏联的冬天,只有羊毛大衣。但是,为了迷惑苏联人,德国人在战争爆发前并没有大量采购羊毛和羊皮。

而斯大林也一直盯着欧洲市场的羊毛价格。但正是因为这个价格没有发生剧烈变化,所以苏联始终不能确定希特勒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但是,冬装还是要准备的。希特勒虽然有闪击苏联的想法。但冬天之前,这场仗肯定是打不完的。原因就是苏联太大,不可能一次闪击就搞定。

1941年夏季,希特勒已经指示当时陆军军需部长瓦格纳,赶紧准备冬季军需。但是,瓦格纳这个军需部长事情太多,没把元首的话当回事。

1941年7、8月份的时候,德国的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开始关注冬装问题。但是,因为运力有限,所以这个问题再被搁置。

据《哈尔德战争日记》记载:冬装的准备工作令人失望。东线充足的储备将在10月前建立起来。将给每个人发两件羊毛背心、护耳、手套、围巾、绒帽等。

10月19日,莫斯科前线已经下雪了。具体干活的军需部长瓦格纳,才开始准备这个工作。关键问题是羊毛,德国和欧洲肯定有,但你怎么把这些羊毛集中起来、制成冬装。

而接下来的问题更麻烦,就是你怎么才能把制好的冬装、送到到前线士兵手中。别说在战争环境下,就是现代交通、就是在和平时期,突然从德国向苏联腹地输送几百万人的冬装,都是严酷的考验。

不是有铁路吗?但是,铁路要输送最紧要的物资。这个最紧要的物资就是弹药和油料。所以,冬装这个“最不紧要”的问题,就一直被耽搁着。

德国的官僚机器,效率肯定是最高的。然而,凡是官僚就一定要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越是极权、越是高效,这种问题就越严重。因为大家都要唯长官意志马首是瞻,不是不考虑下面的问题,而是不干实事的问题。

希特勒给前线将军画了一张大饼,宣称南方和北方的集团军群将在10月30日得到一半的冬季装备,中央集团军群将得到三分之一。

而为了让大统领希特勒放心,军需部长瓦格纳还于11月1日在陆军司令部搞了一个冬装展览会。这家伙向希特勒展示了12名装备冬装的德军士兵。同时,向希特勒保证:东线所有部队,马上就能和这12名士兵一样。

希特勒当然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加表扬。但是,前线的古德里安却发来了报告,说自己还没有得到冬装。希特勒根本就不敢相信,惊呼:那不可能!军需部长告诉我,冬装早就发了。

冬装还没准备好吗?德国官僚就是再官僚主义、再形式主义,也不敢在这方面开玩笑。关键是这伙人的效率并不低。在莫斯科战役开打之时,德军的冬季装备已经准备好了,但全都堆在华沙的火车站里。

11月下旬,德军的一线部队得到了首批冬装,但只能满足20%。古德里安催促后勤部门赶紧运输,但后勤部门却开始官僚了,根本就没当回事,继续慢慢运。但是,你不能全怪他们无能,因为要向前线运输的东西实在太多。冬装只能一拖再拖。

所以,德国的冬装并不是没有准备,纳粹元首希特勒在夏天的时候就已经考虑这个问题了。而且,德国的官僚机器也一直在行动。但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问题,从来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想法往往很美好,但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准备晚了,但确实准备了。问题是你怎么把冬装运到前线。这才是官僚们一直官僚主义的真正原因。冬装重要,但炮弹重要吗、***重要吗、燃油重要吗?看着哪一个都比冬装重要。而铁路和列车就这么多,你到底运哪个?

德军如此,苏军也差不多。德国人还能靠铁路运输、靠汽车运输。而苏联呢?苏联只能一边修铁路、一边搞运输。因为德国空军一直狂轰滥炸。甚至,苏联还建立了76个畜力运输营,每营配250辆两马拉的马车。

关于冬装,苏联准备的时间比德国人要更早一点儿。毕竟本土作战,苏联人更了解苏联的冬天。在1941年10月4日,苏联开始下发冬装。但是,这些物资却要从乌拉尔、西伯利亚临时征集。

希特勒满欧洲的薅羊毛,斯大林则满西伯利亚的薅羊毛。大家谁也不比谁强。甚至,苏联还动用了大量军火,从中国换来了大量羊毛。

然并卵,红军的换装工作还是迟迟不能完成。11月27日,前线的苏联红红军,已经出现了冻伤的情况。苏联赶紧动员莫斯科工厂组织生产、动员居民缝制冬装。直到12月5日,红军的冬装供应才基本解决。这已经来之不易了,为反攻提供了支持。

莫斯科之战,德国人是败在了没有冬装吗?

德国的冬装的确不够,但为什么不够?因为运不过来。冬装运不过来,炮弹、***、燃油以及各种武器装备就能运过来吗?统统都运不过来。所以,如果仅是一个冬装问题,德国人未必就会成为强弩之末。

在1941年11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每天只能得到16车物资,但这仅能满足一半的需求(数据出自《德国中央军群:德国武装部队在俄国》)。这个数据已经是最不保守的数据了。其他数据则是德国的前线部队只能得到三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的物资补充。辎重后勤已经窘迫到这种程度,前线的德军就是兵力再多也没用。坦克没有燃油,开不起来;大炮没有炮弹,开不了火。这种仗就没法打。

所以,与其说德国是败给了莫斯科的冬天,不如说德国是败给了苏联的辽阔国土。而同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为什么这么能扛?

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处于绝对优势的德军早该把苏联红军全都赶到西伯利亚了。原因就是斯大林也没相信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战前也是玩了命地扩军备战。

同时,德国进攻苏联之后,美国人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大量输血。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根据此次会议,美国每个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1100辆坦克,以及难以统计的军用物资。美国人的这个变量,已经超出了希特勒的全部设计。

所以,苏德战争,完全不是苏联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事情,也不是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较量。这背后,一定要考虑第三方因素。这个因素很重要,而且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