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什么走制造道路?

相对来说,越发达的经济体,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比重会越来越低,主要依靠的大多是服务业,而德国却是个例外。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直到今天其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仍旧高达23%,这个比例是英法的两倍以上。所谓“去工业化”,在德国是不存在的。

为何德国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呢?

第一,相对于服务业,工业更加稳定,有很多无法替代的优势;第二,德国在制造业领域优势明显;第三,脚踏实地崇尚实业是德国文化的根本。

一般而言经济分成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越是发达的经济体,工业与农业的比重就越低,而服务业的比重会不断攀升。比如传媒、金融、房地产、旅游、保险等服务业部门,在如今欧美各发达地区的经济中都占据重要位置。

服务业终究有很多不足之处,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来说无法有效带动就业,也无法拉动贸易。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各国广泛出现失业率上升、逆差加大的情况时,工业强大的德国受到的冲击就相对小很多。长久以来,德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之一。

说到“德国制造”大众都会联想到高端、严谨等词汇。的确,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制造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如今人口8000多万的德国拥有数量惊人的国际品牌。机械制造领域23个部门,德国占据第一的有17个;世界70%的高档车均为德国制造。

戴姆勒、博世、拜耳、巴斯夫、西门子、徕卡、奔驰、宝马、阿迪达斯、彪马、大众、采埃孚等均为德国企业。在德国历史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就多达837家。虽然德国的制造业成本很高,用工成本高达美国的两倍,但由于质量好,在国际上竞争力仍旧非常强大。德国制造业在全球优势明显。

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在德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与规则意识非常强烈,这也就造成德国人很难去抛弃脚踏实地的制造业,而去完全追求风险性很大的服务业发展。

崇尚实业是德国的文化传统,美国等号召制造业回归的时候,德国冷眼旁观。在德国制造领域,各种“软奢侈品”比如香水、服装什么的都比较少,德国的高端产品通常是汽车、精密仪器之类。

澹奕认为,德国对于制造业的坚持,更多的也是德国人的天性使然。德国大学技术类与学术类没有高低之分,技术型人才甚至更受尊重。或许这也是为何无论如何风云变幻,恪守实业的德国始终都是欧美经济中最安定者的原因。

二战时希特勒领导的德国发明过哪些黑科技?

二战前期的德国可以说集中了欧洲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

其中在军事科技上德国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领先发展出导弹、喷气式飞机、超级大炮等一系列用于实战的武器,以及传说中的飞碟、纳粹钟等未能用于实战只存在幻想中的装备。

下面以史为鉴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导弹

德国研制出了世界第一种导弹--V1/2系列导弹。

如果说v1导弹还算是无人驾驶的炸弹飞机,但v2导弹却是名副其实的弹道导弹了。

v2导弹德文全称Vergeltungswaffe-2,意为“报复性武器-2”,其目的在于从欧洲***直接准确地打击英国本土目标。V2导弹装有单级液体火箭发动机,装有800公斤普通***,射程为320公里,采用无线电遥控制导方式。

喷气式飞机

德国人在1939年就研制出了喷气式飞机,领先世界。

1939年8月27日,德国He-178喷气式战斗机试飞成功,它标志着人类航空中上喷气飞行时代的到来。

可惜德军没有重视,喷气式飞机投入战斗时德军已经日落西山了。

超级大炮

俗话说火炮是战争之王,但是德国的多拉大炮是火炮之王。

希特勒上台后,秘密研制了一种口径800毫米的超巨型火炮。

研制成功后的超级火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42.9米,口径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吨,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巨炮。

它发射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榴弹,弹重4.81吨,射程47千米;另一种是混凝土破坏弹,弹重7.1吨,射程38千米。他800毫米的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

飞碟

二战中,美英苏盟军飞行员声称在空中见到过画着铁十字的碟形飞行器,将其称呼为UFO(不明飞行物)。

许多小报都在大肆渲染德国纳粹发明的飞碟,炮制出了许多诸如别隆采圆盘之类的故事,说德国当时已经发明纯粹靠空气和水驱动的飞行器。这种故事大家看看就好。

而德国是不是真的研究过碟形飞行器,到底真相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谁也不知道了。

纳粹钟

据说在二战期间纳粹设计制造的一种秘时间机器。据说在波兰文献中它有被称为“纳粹钟”,一种具备放射性和反引力功能的武器。

还传说这个机器使用德语代号为“Xerum525”的紫色液态金属(具有强烈放射性)沿相反方向在两个”汽缸内高速旋转。

它在运行时会发出强烈的电磁/电离辐射,或者是会带来某些未知的影响,比如发出神秘的蓝光,所有暴露在某一范围内的动植物都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分解成黑色的黏胶状物质或是呈现一种不正常的腐烂状态等等;

有人说纳粹钟的目的就是扭转时间或者空间。

对此,以史为鉴认为大家看看就好了。如果还要看纳粹的黑科技,据说在***、南极、北极、月球上都有纳粹德国的秘密基地哦,可能中国人登月之后还会发现纳粹德国当年的秘密基地吧。

毕竟是和外星人合作过的德国元首,有些黑科技不是很正常嘛?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从清末到民初为何德国一直援助中国?

题主为什么会觉得德国一直对华援助合作?我觉得正常的贸易不能算援助,而且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都被德国坑过。

早在晚清时代,晚清就从德国订购军舰、枪支、大炮等武器。不过这都是正常的军火贸易而已,并非援助。当然,德国的军舰报价比英国便宜些,不过这也主要是因为德国当时军舰设计、建造都远不如英国,急需打开市场,并非为了给清政府提供援助。

而德国和国民政府的合作,主要是为了获取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在1934年8月23日,中德两国签署了《中国原料及产品对德国工业产品交易合约》,双方约定,以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

1936年4月8日,中德两国又签署了《信用贷款合同》,德国政府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信用贷款,中国每年可以购买2000万马克的工业产品,同时交付1000万马克的农产品和矿产,所以相当于德国每年提供1000万马克的贷款。

如果单纯从这个贷款协定看,倒也可以算德国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但是实际上由于贷款限定购买德国的工业产品,而工业产品这个可以很轻松的通过加价获取巨额利润,特别是军火国际市场售价可以轻松翻倍,所以德国实际提供的商品价值远远不到2000万马克,德国实际并不吃亏。

以德国提供的150毫米榴弹炮为例,34年中国购买的24门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德国报价154629.45元一门,折合45461.05美元,是比德军自己采购价格贵了3倍。还有从德国购买的军车,给中国的报价直接翻倍。至于德国人把出口到中国的装甲车上原配的MG34给拆了,换成MG13这种小花招就不要去说他了。

所以德国和中国当时最多算军火贸易,不能算援助。

什么法律导致了1860-1900年德国人大规模移民美国?

大家好,我是何老师,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1860至1900年德国移民美国是一个综合原因。德意志由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胜利蠃得了统一,1871年俾斯麦统一了德意志。由于有些城邦隶属于英国,是通过强权实现的统一,民众对德意志统一忧心重重;俾斯麦信奉新教,广大的天主教徒渴望得到***,对政府失去信心;俾斯麦是当时容克集团的代表,维护的是他们的利益,提出了粮食关税政策,导致民众的不满。可是此时的美国正值南北战争和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林肯政府1864年颁布了《鼓励外来移民法》,激发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尤其是对欧洲移民格外青睐。德国是欧洲文盲率最低的国家,靠着有文化、高素质的优势,德国移民在此期间大量涌入美国,成为美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做生力军,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发明家和实业家。综上所述,德国移民涌入美国既有德国当时的政治、宗教、经济原因,也有美国当时吸引移民的政策和经济迅速发展急需先进生产技术和高素质劳动力密切相关。一家之言,谨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普鲁士一统德国后有哪些改革?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欧洲出了个德意志帝国,它的军队,工业与科技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强悍,它曾经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然而就是这个德国,曾经是欧洲历史上四分五裂的国家,几百年来征战不断。为什么这么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在1871年统一后,能在短短几十年间一跃而起,迅速超越英法等老牌帝国而成为一个新兴的军事、工业与科技强国呢?除了它有一个高明的领航员卑斯麦,以及早己奠定了发展基础的普鲁士王国外,德意志的迅速崛起还与以下几项改革有关:

一、***与君主制并存,通过帝国议会迅速整合各方力量,达到政治上的统一

帝国成立之初,设立了帝国议会和联邦参议院,共同行使颁布法律的职权,帝国议会并拥有财政预算的共同决定权。

不过帝国总理并不对帝国议会负责。这样就确保了皇帝对政府的有效控制。

1871年时帝国议会设有382位议员,议员通过公开的直接普选产生,从1874年开始议会增至397位议员。议员作为整个帝国人民的代表并不服从某一特定团体的特殊指示,并享有豁免权。选举开始是每三年举行一次,1888年后每五年一次。帝国议会每年由德皇召集。联邦参议院只有在得到德皇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解散议会。

通过帝国议会及普选制,德国将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各方政治力量吸收到议会中来。这也使19世纪后半期,在德国的社会斗争通常表现为议会斗争。70年代的民族主义斗争和80年代德国工人阶级的斗争,都是通过议会斗争来体现出来。即使1914年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也是举国支持,议会发挥了很大的社会整合作用。

二、颁布经济法案,积极支持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积极支持民族工商业发展,曾经是普鲁士王国一贯的国策,它促使了国家的迅猛发展,实力增强。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政府加大了对工商业的支持力度。

19世纪70年代,帝国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案,如***法、统一货币法、专利权法、统一关税法、统一度量衡法等。这和当时秦国统一中国时秦始皇颁布的那些法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普法战争,德国从法国掠得50亿金法郎的战争赔款、阿尔萨斯以及洛林的铁矿和钾矿,以及接受和应用其他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经验,使帝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帝国建立不久,即遇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政府果断地抓住了机会,大量采用新技术装备生产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使得德国迅速进入了“电气时代”。

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新发明,新产品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

1900年时的德国,人均工业化水平,能源消耗,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份额均排名世界第三,钢铁产量更是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到1914年时,德国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这是德国敢于挑战英国霸权的经济实力基础!

三、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并巩固了德意志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铁路与关税曾经是德意志民族统一的两条绶带,曾经被普鲁士王国加以很好的利用。

在普鲁士带动下德国全境竟相修筑铁路,到1870年全德半成的铁路收归国有,私营铁路也受各邦国政府控制。德国统一后再次出现兴建铁路高潮,开始进入第二个铁路时代。1870年,铁路长达18667千米,到1910年达59030千米,1914年增至61749千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密布的铁路网已经形成,长度超过中西欧等国,密度超过欧洲所有国家。

铁路网的形成,把德国的沿海与内陆、原料产地与工业中心、城市与乡村都连接起来,一个巨大的国内统一市场初见形成,猛烈促进了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冶炼等新兴工业及重化工业的发展,并刺激了德国新生产技术的采用与工业化的深入。

四、巧用“文化斗争",加快民族融合,形成社会发展合力

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境内有22个邦国、4个自由市、1个帝国直辖区。这些帝国成员政体不一,不仅具有较充分的自主组织权,而且具有相当大的***性。

帝国在其领航员卑斯麦的运作下,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民族融合,整合内部力量。

首先,通过设立帝国参议会,使各个邦国均可指派代表参加,授予其发言权与表决权,引导其参政议政,通过***的方法,将各邦的注意力集中到帝国参政议政上来,有效减少了分离的倾向。

借力使力,巧妙地运用文化斗争的方式,促进了民族融合。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天主教会和南部、西南部小邦仍存在着反普鲁士势力,不满信奉新教的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中的统治地位,他们要求享有更多权利。他们在议会中的政治代表中央党在首次帝国国会上公开主张各邦自主和自决,要求教会有“***处理和管辖”自己财产和事务的权利,教皇庇护九世也以维护“***”的姿态出面攻击新教、自由主义和世俗主义。

俾斯麦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普鲁士资产阶级-容克的支持下,决定将天主教会置于国家管理之下。颁布了一系列反教权主义的法律,其中:1871年的《布道规章》禁止教士利用讲坛发表政治观点;1872年的《学校监督法》和《耶稣会士法》使全部教会学校接受国家监督,并将耶稣会士赶出德国;1874年的《平民结婚法》规定全国一律采用世俗结婚仪式;1875年又宣布解散所有教团。1873年普鲁士邦公布的《五月法律》规定,只有本邦的、经过德国大学学习并通过考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教职;所有教会教育机构处于国家监督之下;教会权力受王家法院的监督。

俾斯麦的措施被渲染为所谓文化斗争,但这些法律并没有摧毁天主教会和中央党的力量,也没有能够使天主教会服从政府、帝国政权。因害怕同天主教会完全决裂,在整个文化斗争期间,甚至没有提出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问题。卑斯麦通过斗争与妥协,得到了天主教会的谅解,促进了文化融合。

当铁路建设的推进,国内贸易的兴起,经济实力增强,各邦均从经济发展中享受到实际利益后,他们不再持分离主义路线,转而支持民族融合了。

五、制定社会保障法案,拉拢工人阶级,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随着德国国家统一,十九世纪后半期,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向德国。为了维护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在卑斯麦的操纵下,德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反社会主义非常法》打压工人运动,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出台社会保障政策,在全国范围内为劳工建立社会保险。

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残疾与老年保险法》,确立了针对雇佣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从而使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这项立法意义深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希特勒就是通过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获得大部分德国人支持,进而推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二十世纪后期,重建后的德国,仍然是欧洲福利国家的样板,在欧盟建设中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六、大力普及教育,支持科学研究,使德国长时间成为欧洲科研中心

德国在完成统一大业后,整个国家非常重视教育。一位普鲁士将军打败法国皇帝后说:“今天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课堂里就注定了”!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一直是德国坚持不懈的目标

原来德国一千年分裂成14个国家。1806年被拿破仑征服后,普鲁士为什么没有被拿破仑彻底打败?因为割地、赔款都行,但是他们没有穷了教育。普鲁士人坚信“从来没有听说办教育会把一个国家办穷、办亡国的”。

就这样普鲁士实行免费教育,大力普及义务教育。他们的教育法规规定,孩子不上学、逃课是要罚款的。

多年来,德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德国的文盲率1841年是9.3%,1865年是5.52%,1881年为2.38%,1895年降至0.33%,学龄前儿童的入学率在20世纪60年代已达到百分百。

创办洪堡大学,开启科学研究与学校教学相融合的新模式

洪堡大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典型代表,创办于1810年。是蜚声中外的世界顶尖学府,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学术中心。洪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相融合的新式大学,奉行“教研合一”、“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的洪堡精神,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曾在此任教或学习。洪堡大学的教学模式影响到几乎所有的欧洲现代大学。享有“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的美誉。

德意志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不仅为德国培养了大批引领世界潮流的科学家,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与技术发明,有力地支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还训练了大批的精益求精的技术工匠,使德国制造成为享誉全球的高端工业品,增强了德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共同推动德国经济高速发展,迈向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

不过,1871-1914年德国复兴是福也是祸。等德国工业发达起来,经济实力增强起来后,他的野心也急剧地膨胀起来。这时,德国己不满足做一个欧洲强国,它要向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要地盘,要生存空间,于是在1914年,它就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当然是后话!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