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好玩吗?

2019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一春季学期,中途陆陆续续去了一些城市,最后十天来了一个德国大环游,路线如图:海德堡--施万高(新天鹅堡)--慕尼黑--纽伦堡--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威茨那--卢森堡(德国邻国)--科隆--杜塞尔多夫--汉堡--柏林--耶拿--海德堡。参加过当地的古典音乐会也去过漫展,报过当地的旅游团也自己徒步过一整天,住过豪华酒店也睡过火车卧铺。除此之外还以德国为起点前往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捷克,奥地利,瑞士等地旅游。在此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经验与建议。另外感谢一下我的和我一同去德国的同学@马林昊

@马林昊

,本文里不少经验都是他发现并且告诉我的,我在科隆大教堂对岸那张照片也是由他所拍摄。

我的德国环游线路第一部分.城市评测

综述

我本人转过的德国景点应该算是相对比较全面了,接下来我会对我去过的一些地方作一些点评。这里我主要分城市评价,评价内容分两个维度:1.整体风格。2.特色景点。因为有的城市乍一听没啥出名景点,但是城市整体风格独特,值得一逛,比如汉堡,有的城市本身可能很普通,但就因为某一个景点而名声大噪,比如科隆。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自然景观我也会简单点评一下。

这里提前说一下我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欧式城市”,我表达的意思就是那种有欧洲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些元素,诸如各种巴洛克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也经常会见到带有罗马柱的市政厅之类,整体色调棕黄色,各处点缀一些喷泉,雕塑,广场等等。我认为这算是欧洲古城普遍的一种“基调”,在这种基调之上不同城市可能会有各自的特色,比如阿姆斯特丹纵横交错的水网,布拉格的波西米亚红屋顶,哥本哈根的北欧元素等等,而有的城市如巴黎,就是独把“欧式城市”这种基调作到极致。

标准的欧式城市海德堡

整体风格:非常小的小镇,老城区就一小块商业街,走路15分钟就走完了,建筑还算欧洲风情,但是和其它欧洲城市比也并无特别之处,比较特别的地方是老城依山傍水,可以上山走走哲学家小径,俯瞰城市,同时山上有海德堡城堡,和山下的老城,河流相互映衬还是好看的。

特色景点:就是海德堡城堡了,坐落在山腰上,比较适合在下面远观,作为背景拍照之类,有点那种童话城堡的感觉,上去城堡近看其实比较一般。

海德堡城堡与老城慕尼黑

整体风格:德国第三大城市,旧巴伐利亚首都,一个高配欧式城市,4条皇家大道周边有各种风格的建筑非常华丽,诸如慕尼黑新老市政厅,慕尼黑王宫,国家剧院,圣母教堂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广场,如国王广场,马克西米利安广场,音乐厅广场等等,这些广场的存在提供了很多拍照的好位置。

特色景点:慕尼黑整体非常好看,但要说有什么特色景点可能还真说不出来。不过可以关注一下这里世界闻名的啤酒,当地有名的皇家啤酒屋很值得一去。

慕尼黑某个广场慕尼黑皇家啤酒屋施万高

整体风格:德国南部边境的小镇,来这里的主要是来看新天鹅堡的。

特色景点:毫无疑问就是新天鹅堡了,迪士尼logo的原型,德国最著名的景点。确实非常好看,名不虚传。天鹅堡外面有一个马利安桥,是绝佳的拍照点。新天鹅堡景点本身内部参观也是我在欧洲体验最好的,提供中文解说器,解说的内容有趣且言之有物,不像有的解说器内容纯粹就是照着维基百科之类的介绍材料念一遍。由工作人员指挥分批分拨游览,井然有序,不像有的景点所有游人挤在某一个房间。除了新天鹅堡,旁边还有一个高天鹅堡也可以去参观看看。

新天鹅堡纽伦堡

整体风格:纽伦堡并不是德国的一个热门旅游城市,但个人觉得纽伦堡真的是德国最有特色的一个城市:整个老城被一圈城墙环绕,城墙高低起伏还会分层,绕着城墙走一圈可以看到城市百态:有一段是神秘的红灯区,***从窗外探出头揽客,一段又是小孩子们的公园,墙角下的孩子们打篮球完滑板,一段是热闹的商业区,在城墙最北边则是皇帝堡,也是老城的制高点,整个老城内部也是那种城墙的砖石质感,在城墙的包裹下就像是一个巨型城堡。

特色景点:纽伦堡并没有什么知名景点,最标志性的应该就算皇帝堡了。不过就算是没有什么知名景点,就冲着老城独特的街景我觉得就很值得一逛了。

纽伦堡城墙纽伦堡城墙斯图加特

整体风格: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没有太多的特点。有一些现代建筑比如市图书馆还是比较好看的。

特色景点:来斯图加特主要是对汽车感兴趣的游客来看这里的奔驰总部和保时捷总部。其中尤以奔驰总部的博物馆值得参观,有中文解说器,展厅内容也十分丰富,而且各种打光把气氛烘托得很好。相比之下保时捷总部博物馆显得比较敷衍,不过来都来了顺便去看看也是可以的。

奔驰博物馆法兰克福

1.整体风格:也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城市,因为二战收到过严重轰炸,几乎没什么古迹。重建后成为了欧洲少数拥

二战前,英国为什么要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这有好几个原因,比较主流的有

反共产主义:

你就这么想,一战的***就是因为民族主义。战后,当时两个流派兴起,一个是美国主导的威尔逊体系,讲究民族自决,单一民族有***权。另一个则是更普世的共产主义,但共产主义在英法这种工业化、资本化完成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共产主义它是一个凌驾于单一国家之上的普世观,它是会直接侵犯到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所以当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反苏的。

而纳粹那种极端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绝对的***对头,英国这一方面是乐得有个纳粹德国去和共产苏联对刚。

一战打慌了:

在一战之前,英国人何曾想到过现代战争送人头效率那么高,一战***了一百万,还有两百万伤的,加起来都快占了总人口的10%了,一代青壮年男性就这么毁了。

可以说,当时各国都对现代战争的杀戮效率太害怕了,而且一战打到后来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战略意义了,纯粹就是熬,看水的有生力量和资源产能先扛不住。

美国方面的因素:

一个是美国2-30年代的孤立主义让英国人觉得美国再也不想介入欧洲战争。如果这样的话,那英国就失去了相当大的助力,而且当时德国的人口8000万,英国才4000万,一战后的出生人口也比德国少(二战适龄)。

二个是一战之后西方普遍认同美国威尔逊体系,讲究民族自决。而德国在二战前夕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地区按理来说都是民族自决的,英国人插手的理由不充分。

二战期间如果美国不参战,单凭英、苏等国,可以打败德军吗?

非常不容乐观,我们国家过去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被一个庞大文盲、半文盲、短促应急脱盲群体所拖累,高层又被爱鼓吹唯心精神致胜论的极左把持,混迹于第三世界时,对先进军事技术和理论的无知,上上下下眼界浅薄,于是诞生和创造出许多国内独有的史观,这种史观恰巧在网络时代,又符合一个庞大反美群体感情需求,所以稍稍改头换面就继续流毒舆论界。

美国对二战的贡献主要是物资输出,这就是这种史观的经典论述。

不可否认,二战陆军确实还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苏联对德国陆军的打击,是二战同盟国胜利的重要基础,这个观点没问题,但过度提高其意义,就让人觉得盟军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只是种捡便宜的行为,既然是捡便宜,那么自然也可以得出英美即使不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倒推德国,也不过是时间再长点,牺牲再大点的事。现在我国广大网民如果愿意回头重新看这段历史,以现在大家对军事的常规了解,应该可以轻易发现,在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时,美英空军对德国本土的轰炸,对德国工业的扼制,对同盟最终胜利,意义起码也不输于苏联对德国陆军的打击。

苏联战场上,一直要到库尔斯克大会战后,苏联才获得战略主动权,二德国也直到着时候,才开始战争总动员。德国的困境难道是陆军无能,打不过苏联红军?要知道一直到柏林战役,苏联红军都是以牺牲远比德军大的基础上取得的,包括苏德战场上战略优势转换的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只要再多五百辆坦克,苏联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算白打了,那么要是没有美国、英国对德国本土的连天累月的轰炸,德国会缺这五百辆坦克吗?——按德国工业能力,如果没有受本土轰炸影响,到这一时间点,苏联红军要面对的德国坦克,有可能要多出来三千辆!

盟军的战略轰炸,还有一个对德国来说,特别掐脖子的地方,是盟军对德国唯一掌握的,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事实上我国关于二战的诸多舆论史观当中,就有一个相当简单粗暴的观点——二战德国的失败,只是败于德国战车没油了!你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比苏联致胜论有更多的真实?

诸如此类各种观点当然也不能说错,它们都包含相当一部分历史真实,错的是把这类观点当成绝对真理,并以此建立起一整个历史框架。

由于过去无论那一国的官方和民间历史论述,都无法否认美国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物资贡献,因为这都是有公开的各方官方数据背书,这个事情上很难否认和抹黑,具体到我们国家,这件事上,反美舆论方唯一还算有力的攻击点,一是同盟方先欧后亚的战略布局藐视中国,一是美方给我们提供的物资,在对同盟提供的物资百分比里,数据低到感人,这些当然也是一部分历史真实,可是这个美援物资的低,也得看跟谁比,在中国战场外围海路陆路都被封锁的危急时刻,美军开辟驼峰航线,用损失五百多架飞机,牺牲两千三百多名飞行机组成员的代价,向中国提供五十六万吨物资!什么概念呢?就在几年前,日本以亚洲唯一工业国家的底气挑衅苏联,与苏联在中苏边界打了一场偌门坎战役,日本组织动用了几个精锐师团,也尽量给出对陆军最大的物资供应,战役结束后的统计,日本方面在这场战役当中,损失消耗的物资总量是七千吨,也就是说,美国仅驼峰航线空运给中国的物资,正常讲够与三、四日本师团这样规模的兵力作战五十六次,每次我们还能朝宽里打,比日本多三千吨,也就是比日本方面多百分之四十的物资供应!所以美方对中国战场提供的物资总量固然与欧洲主战场没法相比,但也足够供应中国方面使用无缺,至于实际战场上的缺口,与其打着爱国旗号质问美方供应,还不如自我批评多审问一下那些重庆黑市商人!

过去那庞大的拖后腿群体是真看不懂,因为他们是真心不了解海军,不了解海权。现在的反美舆论方,则是假装忽视,在北大西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与德国围绕运输航线的生***搏杀,已经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北大西洋海战,这条同盟生命线上,美国付出的是过万轮船,两千多万吨击沉物资,和十余万海军、海员的生命,这同样也是决定大战双方最后胜负的关键,要是只需要英国和苏联时间长点,牺牲大点,美国吃饱了撑的这么拼命抢运?它不该更加兴高采烈的坐等渔翁之利吗?

真相只有一个,苏联和英国,靠自己是再也撑不下去了!

二战德国占领法国之后为何不直接进攻英国?

二战初期,德国打败法国后,确实是要攻击英国,那时的德国陆军非常强大的,只是海军不给力,戈林打保票说空军就能打败英国,希特勒同意,然后就是半年多的大轰炸,英国首先轰炸柏林来报复德国,德国又集中轰炸伦敦,无大效果,。陆军眼巴巴的等,海军不行,登陆无望,德国无限期停止了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陆军秘密大规模东调,。

美国是不禁枪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禁枪吗?

不错,欧洲虽然有少量允许拥有枪支的许可,但是拥枪文化绝对没有美国那么泛滥。这是欧洲和美国之间在枪支管理上的一个巨大的不同,而且还可以涉及到双方对自由的理解不同。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的枪支管理怎么会与自由的文化相关?这就要说到美国建国之初的历史。当时,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一些新移民为了摆脱英国时期的弊端而刻意强调对个人自由的维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美国的所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自由有品用两个英文单词表达,一个是freedom,另一个则是liberty,前者说的是个人自由,后者强调的是由所有个人自由所组成的集体自由。

如果说,话说到这里,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对自由的理解还基本相同,那么下面的这些内容就特别显示出美欧之间的分歧了。

对美国人说,用枪支保卫个人的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而欧洲则全然没有这样的传统。如上所述,这当然是与美国建国之初那些特殊的历史文化有关的。但作为美国文化来源地的欧洲,则没有这些对自由的几乎超乎寻常、甚至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坚持。

因此,欧洲主要国家虽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允许枪支存在,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民众对通过枪支来维护个人自由,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共识。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