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为什么不南下和日军会合?

从战略角度来看,德国要想与日本取得直接的联系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由德国向东经过苏联和日本在远东取得联系,这一路线的优点是无需经过大洋,完全由陆地构成,不会遭到英美优势海军的干扰,但是前提是必须打败苏联或者把苏联拉入轴心国同盟;另一条就是从意属、法属北非出发向东攻占埃及、苏伊士运河、伊拉克、伊朗直到印度,而日本也要相应的向东南亚发起进攻最终和德国在印度会师,沿途大部分都是英国、美国的殖民地,也就是说主要和英国和美国作战。

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看,德国即便在投入了陆军的绝大部分后仍旧未能打败苏联,此外鉴于日本陆军的实力和中国战场的极大牵制,日本无法集结足够的陆军以打败远东苏军,实质上德国和日本第一条会师路线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那么就只剩下第二条路线,即地中海—印度路线,从地图上来看德国向印度的推进无疑是一场实实在在的远征,最困难的就是补给问题,在北非作战的隆美尔非洲军团最终就是由于补给问题而失败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德国将战略重心全部或者大部分转到地中海方向,海军和空军将优先得到发展,从而在地中海、印度洋和英美军队展开对抗,为陆军的推进提供坚强的保证。

当时的德国安全环境并不好,虽然打败了法国暂时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威胁,但是由于英国的坚决抵抗,使得德国不得不在西线部署相当数量的陆军和空军,并投入大力发展海军以压制英国。在东线,苏联一直在不断的扩充军队,虽然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谁也不放心对方,在这种严峻的战略环境下,希特勒显然不会将太多的军事力量投入到遥远的非洲和亚洲,这无疑会让德国在欧洲处于危险的地步。当时的德国首要战略目标仍旧是确保其在欧洲的绝对霸主地位,优先对付欧洲地区的潜在对手,确切的说是对付苏联,对和日本的协同作战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单纯的希望日本可以尽可能牵制英、美的军事力量。

而日本由于急需获取维持战争必须的石油等战略资源,不得不向东南亚的英美殖民地扩张,最终和英美爆发了大战,而在欧洲的德国却在和苏联大打出手,轴心国同盟本就不足的军事资源被大大分散了。到1942年轴心国都意识到必须集中力量先打败一个敌人,而不是同时对付数个,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在战略协同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再次爆发了冲突,德国认为首要目标仍是打败苏联,希望日本陆军可以尽快对远东苏军展开进攻;而日本则认为三大盟国中最弱的就是英国,应该集中力量打败英国,所以应该向英国的非洲、亚洲殖民地展开进攻,最终占领盟国重要的欧亚中继补给基地—印度,可见日本是支持两国在印度会师的,不过鉴于德国已经深陷东线战场,早已经没有能力做如此深远的进攻了。而随着美国在太平洋反击的提前,日本也放弃了向印度的进攻,全线转入了战略防御。

现在德国军队的战斗力如何?

二战后至今,德国军队还没有经历过一场实战,所以不好评估其真实的战斗力。

从武器装备来说,德国国防军的水平应该不低,这得益于德国制造和精致的精神。因此,德国陆海空三军的武器装备在欧洲各国中应该是排得上号的,而且常规武器也是销往世界各地的好货。

不过,如今的德***员素质肯定不那么行,毕竟二战结束后德国军事受国际社会制约,***在统一前后德国都不太好,所以,真正的精英人材完全不愿意呆在部队或者到部队去服役。既然没有精英人材,那么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再者,如今的德国军队鲜有走出国门的。我在阿富汗北部省份遇到过执行多国部队任务的德国军队。那是二战后德军首度部署到海外。然而,根据我从美军和当地阿军嘴里得知,驻阿德军基本是呆在兵营内,甚至连离开营地的巡逻任务都极少。在前往北部省份的路上曾与一队德军不期而遇,但令人惊讶的是,阿富汗国防军负责前后两头护卫,德军缩在队伍中间,与驻阿美军打前阵与收尾完全不同。而且驻阿德军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军事行动。一度还曝出驻阿德军与塔利班或者当地反政府武装达成协议,交钱给他们以保防区平安的丑闻(不过,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英国军队和法国军队也向塔利班交保护费,以免双方过多交战!)

既然本国仍有大量的美国驻军,况且都是北约的重要成员国,现在的德国政客们也乐于省一笔军费,所以德国军队现在战斗力不强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在德国留学怎么样?

不管到哪里去留学都可以,首先心要在中国,中国才是你的家,你有了今天,首先要记去是祖国培养了你,吃水不忘挖井人。

二战中美国为什么援助苏联,不援助德国?

本质上这个问题涉及到木叔常说的一个话题:

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在某些程度上,确实是有些类似的,当中存在很多利益关系。

当共同利益大于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就是朋友;

而分歧大于共同利益之际,彼此就是对手或者敌人。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共同利益,要大于彼此之间的分歧。

德国和美国之间的分歧,要大于彼此之间的利益。

因此就造成了美国要援助苏联,打击德国的这个局面。

木叔可以就此来具体说说:

第一,德国对西欧的打击,让美国人认识到法西斯很可怕。

德国在1939年闪击波兰,随后对法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大规模入侵,让美国意识到,希特勒的纳粹政策不是简单地要占领某些国家和利益,而是要摧毁已经建立起来的西方文明秩序。

换句话说,德国是要用一种新的全球秩序来打破英法美等国家树立起来的新秩序。

而英国和法国在当时也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盟友,这两个国家遭到了德国的侵略和打击,意味着英美法所建立的秩序要被打破,这个文明架构就要重建。

美国远在大洋彼岸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情绪的可怕,因此虽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浓郁,但美国政府还是对德国实施了武器禁运,并且对英法实际上进行全面支持。

第二,苏联虽然和美国意识形态不一样,但是苏联是对抗德国的重要堡垒。一旦苏联失败,德国下一个对手一定是美国。

和德国表现出来的气势汹汹不同,当时的苏联无论在整体实力还是在意识形态上都还处于相对弱势。

虽然西方很担心苏联的扩张,不过毕竟苏联距离他们太遥远,而德国的突然行动,让西方人想把德国祸水东引的这个绥靖主义政策遭到了破产。

美国人也意识到,如果苏联出现问题,整个欧洲可能就都会被德国人占据。

届时英国也难以抵抗德国的入侵,德国反而会利用苏联的腹地,对亚洲和美洲进行入侵,美国将成为德国下一个目标。

苏联的威胁虽然存在,但苏联不会一下子侵略美国,而德国则已经是一杆上膛的***,随时可以对美国发动类似的袭击。

从这个角度讲,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安全相比就无关痛痒了。

这就是美国支持苏联而不援助德国的重要原因。

二战德国东西两线各有多少兵力?

题主的这种问题,还是要有时间概念的,如果不指定时间很难有准确的答案。我这里仅主要就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部署状况作说明,毕竟德国的战斗力核心就是装甲部队。

二战初期,德国并没有两线作战,装甲部队就是三个装甲师(每个师2个装甲团)。38年先吞并了奥地利之后组建了第4,第5装甲师,吃掉了捷克斯洛伐克组建了第10装甲师,但是到这时候他都没费一兵一卒。为什么装甲师番号有空缺,因为德国还打着骑兵的名义组建了四个轻装甲师(一个装甲团和一个装甲营)。到39年9月之前,这10个装甲师就是德国陆军的尖刀部队。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动了10个装甲师中的9个进攻波兰,拥有几十万陆军的波兰一个月都没撑到就投降了(我玩《钢铁雄心》打波兰,5天就拿下了)。装甲部队做开路先锋,打开缺口向纵深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随后步兵跟进缩紧包围圈,消灭敌人。闪击战,由此登上战争舞台,名震天下。

进攻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一直到敦刻尔克差点逼得英法联军跳海,就是这10个装甲师。但法国投降之后,希特勒还有进一步作战需要,德国装甲部队又开始了一轮大扩军,从8月到11月,一口气成立了10个装甲师,番号从第11到第20。组建方式大体是从前10个装甲师中抽调装甲部队出来,与其他步兵师共同组成新的装甲师。1941年初,又成立了第5轻装师,被用来和第15装甲师一起派往北非支援意大利人,成为“沙漠之狐”隆美尔手下非洲军团的核心力量,这个师到8月份改称为第21装甲师。

到1941年6月,开始“巴巴罗萨计划”,东线战场这时候才拉开了序幕,此时,德国陆军主力全部压在了东线,共计550万人,分为三个集群气势汹汹杀向辽阔的苏联。以上21个装甲师(包括第5轻装师)就是德国的全部装甲师,其中除了第15装甲师和第5轻装师在北非以外,其他19个师全部参与了入侵苏联的行动。

东线的战争开始后,西线无战事了,留在大西洋沿岸的德军只是基本的占领军,成立了一些装甲部队执行占领区守备任务,分别是1942年2月成立的第25装甲师、1942年9月成立的第26装甲师,但是战斗力,装备都差很多。陷入苏联战场后,德国立刻就发现兵力的不足,于是在1941年9月组建了第22、23装甲师,11月又组建了第24装甲师,这3个装甲师成立不久就被运往东线战场。1942年10月,在苏联战场又组建了第27装甲师,这也是德国国防军按番号顺序组建的最后一个装甲师。

1943年2月以前,德军装甲师的数量一直是增加中,即使有部队被歼灭,基本上也能得到重建。因此,德国国防军装甲部队实力的高峰是1943年2月,一共有27个装甲师,此后就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因为装备数量跟不上,再加上一系列的战役造成的损失,导致许多装甲部队被撤编。到1943年底,德国国防军的装甲师只剩下22个。

由于国防军表现开始达不到希特勒的满意,他开始将资源倾斜到党卫军部队里,1943年,武装党卫队的装甲师部队迎来一次大爆发。1943年2月,武装党卫队组建了自己的首批2个装甲师——第9党卫装甲师和第10党卫装甲师,1943年6月又成立了第12“希特勒青年团”党卫装甲师。这一年10月,第1“希特勒警卫旗队”、第2“帝国”、第3“骷髅”、第5“维京”党卫装甲掷弹师均改为党卫装甲师。到1943年底,武装党卫队一共有了7个装甲师,这也是武装党卫队的全部装甲师。党卫军装甲部队尤其以第1,2,3师战斗力最为强悍,一直被当做主力中的主力使用,他们确实也不负众望,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当然,个体的战斗力再强,也无法弥补国力上的差距,党卫军的下场也比较惨。

1944年初,战局对德国已经不利,许多装甲部队在东线被全歼,现有部队也未能得到完整补充,德军又新成立了2个装甲师,分别是3月底成立的第116装甲师和1月底成立的第130装甲教导师。这时候新的装甲师战斗力已经堪忧了。

1943年随着北非战场的失利,美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反水,希特勒不得不重视起西线的防御来,原本一些在西线看海的补充军,二线部队逐步得到了加强。即便如此,西线陆军的实力也没有超过东线的十分之一,毕竟有英吉利海峡这个天然的工事存在。

1944年6月,诺曼底,最终的平静终于被打破,几百万盟军源源不断上岸,此时,德国真正进入两线作战的***局,结局已定。9月底,西线德军仅剩49个严重缺编的师了。

阿登反击战是希特勒最后一次的垂***挣扎,为了能重演一次敦刻尔克的辉煌,德国将很多后勤人员,海空军编入步兵作战部队。希特勒还从从东线本来就紧张的兵力中抽调一部分部队,来进行这次战役,导致东线无预备队可用。在很短的时间里,希凑出20个师约25万人的兵力,由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六党卫军装甲集团军,下辖4个党卫军装甲师(约640辆坦克)、5个步兵师。中路是曼陀菲尔指挥的第五装甲集团军、下辖3个装甲师(约320辆坦克)、4个步兵师,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七集团军,下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保护第五装甲集团军的侧翼。这次战役初期进行的很顺利,给盟军造成不小的麻烦,但是还是同样的原因——后劲不足,输在了国力上了。因为苏军发起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德军被迫把准备派往阿登地区的后备兵力6个装甲师调往东线。这次孤注一掷的行动,是德国陆军最后的闪光,从这以后在两线一直就处于被动防守状态了,直到半年后投降。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