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如果不先攻打法国而是攻打苏联,英法联军会帮助德国吗?

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先攻击法国而先攻击苏联,英国和法国政府会从政治上支持德国;但却绝不会从经济上和军事上支持与帮助德国。尤其英国和法国从军事上是对德国有防范之心的,所以英法联军是不会在军事上对德国有帮助的。

为什么英国和法国政府会从政治上支持德国?

第一,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英国、法国和德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相同,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制度是不一样。从1917年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到二战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就一直是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任何打击社会主义苏联的想法和行为都会得到英国法国的支持。

第二,消灭影响国际格局的不稳定因素的需要。一战结束以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控制这个体系的是英国和法国,也就是说英国和法国控制了世界。一切都在英国和法国的控制之中,唯独除了苏联。苏联打开了帝国主义链条的缺口,冲击了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国际格局。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是英国和法国的原料传递和商品倾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损害了英国和法国的利益。

第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天然冲突。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以后,资产阶级就是通过残酷的手段剥削无产阶级而发财致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得阶级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在反抗的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应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斗争国际化。

第四,社会主义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英国和法国产生了恐惧感。从1928年斯大林模式实施以来,经过短短的10年,到1937年左右,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苏联强大的工业严重威胁了英国、法国为主建立起来的,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保障的国际秩序。也就是说苏联的存在严重威胁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

为什么英国和法国政府不会从经济上和军事上帮助和支持德国?

第一,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严重冲击了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发展,英国和法国经济进入大萧条阶段。英国和法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一半以上,政府的财政收入急剧减少。相应在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开支也在下降。财政收入都不够自己本国使用的,怎么会从经济上支持德国?至于说英国和法国绝对不会从经济上支持德国,因为本身他们就没钱。

第二,英国和法国的军事力量下降,德国的军事力量上升。英国的海军实力世界第一,法国的陆军号称世界第一。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的海军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与英国的海军实力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根据1935年英国与德国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的总吨位可以达到英国皇家海军的35%。德国是欧洲***上传统的陆军强国与法国陆军并没有存在太大的差距。相反因为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强大,使得德国的陆军实际上比法国的陆军要强大。英国和法国不会援助一个,在军事上对自己造成了严重威胁的德国。

第三,德国对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和军事造成了严重威胁。英国和法国可以忍受德国经济和军事的强大,但是如果德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外进行殖民扩张,那么英国和法国是绝对不能忍受的。因为拥有世界上最多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就是英国和法国,控制世界秩序的也是英国和法国。德国的对外扩张,不仅威胁了英国和法国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还严重威胁了当时的国际秩序。

第四,英国和法国实行绥靖政策就是想通过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保护本国的利益,不可能通过牺牲本国利益的方式去帮助德国。英国和法国不在乎欧洲其他小国的利益,例如在慕尼黑会议上就无耻的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但是英国和法国反共产主义的思想一直没变,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希特勒在政治上的纵容就是希望祸水东引,把德国的进攻矛头引向苏联。达到消灭共产主义苏联的目的。也就是说英国和法国想要利用德国消灭苏联,而不是帮助德国。可惜最后如意算盘落空,没有达到目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才是永恒的。

国家与国家之间是不能交朋友的,只能讲利益。否则就有可能丧失国家利益。

就像英国前首相邱吉尔说的那样:“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Anationhasnopermanentenemiesandnopermanentfriends,onlypermanentinterests)。这句话非常精准的描述了国际社会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止,因为永远会有利益的斗争与争夺。所以在与外国打交道的时候,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否则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对人民都不负责。我们对国家利益的态度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来概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法国战役时,为何英法联手都打不过德国?

谢谢邀请。

很多网友做了认真回答,有的从军事角度,有的从经济角度,我另辟蹊径,饭后闲谈。

见过这样的影视画面:有人提醒刚刚***了丈夫的小媳妇,你得哭两声是不是?

也有这样的场面:我们投降,但不能一枪不打就投降,咱们双方对空放几枪,然后就办投降手续……

是的整个西欧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希特勒举起了两面大旗,反犹和反布,这是他赢取选票的策略,也反映了德国心态,当然,欧洲也有这个心态。

当纽约华尔街和伦敦英里城一手资助的纳粹启动德国战争机器时,大家希望那个心中的怨念能得到清算,就像现在的人要“反恐”一样,消灭“威胁”。阿提拉的鞭子,阿拉伯的弯刀,奥斯曼的***,俄罗斯的长靴,都是欧洲人脑海里的“威胁”,是一切负面情绪的发泄通道。德国,如果能干这个活,那他的一些要求可以满足,他在一战的那些“责任”也可以免除。所以绥靖政策就是要让德国去打击苏联。

西欧国家怎样“入股”呢?不方便。纳粹的所作所为并非为“***的西方”所能“公开接受”。西欧国家,不方便像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等法西斯国家那样可以去与纳粹结盟,那么只有被占领才是一个“即可以助力击溃心中的敌人,又没有真的参与”的好办法。想当初欧洲人“站在”拿破仑一边去进攻俄国,也“站在”俄国人一边进攻拿破仑,所以多看看《春秋战国志》,这边小伎俩就好识破了。法国人什么的,都是“被迫的”。想想数以百万计的犹太人被害,想想更多的数量的犹太人是怎样被“识别并控制”的?在东线兵力吃紧的德国,靠什么力量去搜罗“目标”?

德国也留了两个出气孔,瑞士和瑞典。这俩“姘妇”对德国战争机器运转帮助极大。

战斗在德国总理府***命抵抗到最后的“好像不是德国人”。

所以在苏联人就要把轴心国势力驱逐出国境的时候(正在准备巴格拉即昂行动),美英果断登陆西欧,并策划华沙起义,生怕苏联占领欧洲。英国人一方面防止戴高乐回到法国,一方面准备复兴德国在战后顶住苏联。当阿登战役点明了议题后,罗斯福也决心保住德国而不是肢解德国。所以丘吉尔见美军没有抢占柏林而气急败坏时,他知道英国对美苏的东亚瓜分方案和美军独占日本毫无办法。

让蒙奈的计划在战后很快复兴德国法国,并催生了欧共体。

巴黎,完好如初。呵呵。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就那么走了。

二战中法国已经投降,戴高乐靠的什么继续反抗德国?

法国被卖国政府奉送给了希特勒,但法兰西***自由的精神并没有终结。

戴高乐曾经说:“就算没有了领土,我们还有殖民地,一样可以作战。我可以在英国建立基地,带着大家去北非,以北非的殖民地为据点,抗击德国。”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事实上,二战法国投降后,当时只有英国人认可戴高乐这个自由法国政府的地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承认维希法国才是法国的合法政府。

维希政府的贝当,甚至在戴高乐不在法国的情况下,开庭审判了他,还判了个***刑

看起来,戴高乐一点希望都没有了!那么他是靠什么继续反抗德国的呢!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丘吉尔,不仅承认这个法国流亡政府,还资助戴高乐,给他钱、房子,让他招兵买马,居然派英国***去帮着招募自由法国的志愿者

原来的法军,势力远胜德国和意大利,而且,法国尚有2/3的领土没有丢失。

法国人可以撤退到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利用海军阻止德国的追击,在国内利用剩余的军队***守,如果守不住,撤退到英国或者英国的殖民地或者法国的殖民地,同时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当时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还是不少的,加上英国和美国的援助,法国完全有能力组织力量反击。

他先是借重丘吉尔的支持,在英国获得了立足之地。

不久,他就在伦敦成立了抵抗中心,建立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7月14日,戴高乐第一次检阅了自己的队伍,大声号召:“为了自由法国,我们将投入战斗,全力以赴!”

从这以后,“自由法国”运动就在戴高乐的领导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半个月以后,已经有7000多人加入了这个队伍。

与此同时,他设法争取撤到英国的法国官兵,积极招募志愿军,在艰难的斗争中,戴高乐的威望日益提高。不久,英国政府就承认戴高乐是“自由法国人的领袖”。

可笑的是,贝当对戴高乐的出走和“反叛”十分恼怒,指控戴高乐犯了叛国罪,由法国第17军区军事法庭缺席判决他***刑。

但戴高乐正义的行动,得到法国人民的响应,不少人从法国逃出来投奔他。

这时候的英国,因为和戴高乐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对他这个异国流亡者的态度特别的好,一点都看不出英法两国已经互相看不顺眼了几百年了。

当时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不仅马上承认了这个流亡政府的身份,还资助戴高乐,给他钱、房子,让他招兵建军营,还派英国***去帮着招募自由法国的志愿者。

这些帮助,对戴丘吉尔高乐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他的军队也初具规模。法国所拥有的非洲殖民地这会儿也帮上了忙。跟德国人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意大利人正在入侵北非,非洲人自己也不乐意自己被法西斯统治。

据说,丘吉尔很喜欢这个自由法国的领导人,还给他颁发了“洛林十字勋章”,洛林十字是自由法国旗帜上的标志,丘吉尔说,这枚勋章是战争期间“分量最重的一枚勋章”。

不过,在法国国内“自由法国”运动并没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戴高乐的支持者确实存在,但是并不多。

贝当在向德国人投降的时候,是夹带了私心的,他希望在德国人的支持下,建立起一个由自己独裁的政府,最大限度地拥有权力。在他的统治下,维希法国从来没举行过全民投票。

其二、戴高乐还要努力争取海外殖民地的支持,并把非洲当作打回欧洲的最好基地,戴高乐的武装力量很快就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

其实,戴高乐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相当正面的形象。他高大的形象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品格与精神。

戴高乐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放弃本土,退守北非。他曾经派出代表团,深入法属西非和赤道非洲,成功地使这些地区加入了“自由法国”运动。

不久,法属大洋洲和印度支那,也宣布支持戴高乐。戴高乐还在非洲的布拉柴维尔成立了“保卫帝国委员会”,并出版《自由法国》的报纸。

至1940年年底,他已经控制约了有1200万人口的地区。戴高乐为了进一步加强反法西斯的战斗力,正式成立了民族委员会。

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维希政权建立后,非洲错综复杂的环境,以政治游说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很快便将大批法属非洲国家争取到了“自由法国”一边。

当年,戴高乐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发表宣言,痛斥维希政府的卖国行径,并宣布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正式开始行使政府职能。

虽然“自由法国”的军队在人数上无法与盟军媲美,但他们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激励下不畏牺牲,作战十分勇敢,特别是在彻底打垮北非法西斯势力的突尼斯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截至北非战役结束,平均每7个“自由法国”的战士就有一个牺牲或负伤。

同时,戴高乐积极联系国内的抵抗运动组织,团结抗战。终于,戴高乐建立了“自由法国”自己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虽然这一切不在法国本土,但他的目的是要最终解放法兰西,恢复法兰西的尊严和荣誉,维护法兰西的自由和统一。

此时,法国贝当政府仍然存在,而且绝大多数国家承认它的合法性,“自由法国”力量微小,又在国外,它的地位可想而知,但是,戴高乐依靠振兴法国的坚定信念,顽强坚持并发展壮大起来了!

“法国并非孤军奋战!它不是单枪匹马!它不是四处无援,法国的抵抗火焰绝不应该熄灭,也绝不会熄灭”。他的宣言激励了三千万法国人民的心灵。

法国人能够在失败的痛苦中重新昂起斗志。巴黎的学生在凯旋门集会,表示他们对戴高乐的热烈拥护。戴高乐将军高扬“自由法国”的旗帜,以顽强的毅力开始拯救法国的斗争。

1940年6月29日,从敦刻尔克撤退的200多名步、炮兵向戴高乐将军报到,投入“自由法国”的运动。法国海军中将米塞利埃也来到伦敦,支持戴高乐将军。

通过法国海外殖民地的支持,他已经把非洲当作打回欧洲的最好基地,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以全法国的名义宣告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成立。

不久,戴高乐的武装力量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

其三、他不是作秀,他是真的想要拯救自己的祖国,戴高乐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对法国大国地位的承认

1943年6月,戴高乐成立“法国国家解放委员会,次年6月,戴高乐被推选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总理。

作为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戴高乐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了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对法国大国地位的承认。

戴高乐也通过英国BBC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的抵抗演说《告法国人民书》:所有追求自由的法国人将在荣誉、清醒的头脑和祖国利益的指引下,随时随地、竭尽全力地继续战斗。

戴高乐和一般的政客不同,他并非只是喊喊口号博得众人注意而已,他不是作秀,他是真的想要拯救自己的祖国。

他的声音唤醒了沦陷中的法国,他高举“自由法国”的大旗,让全世界看到法国还存在希望。

戴高乐心中仿佛燃烧着一团火!

戴高乐以“自由法国领袖”的身份与丘吉尔进行必要的谈判,通过艰苦的努力《丘吉尔一戴高乐协议》达成。在协议中,英国必须保证恢复法兰西帝国的疆界,他以这种办法,从法律上打消英国人怀有的任何攫取法国领土的想法。

不久,莫斯科任命原驻维希政府大使,为与自由法国打交道的代表。苏联承认自由法国及其领袖,无疑是戴高乐在外交上的重大胜利。

因为,当时戴高乐在外交上是比较孤立的,虽然英国支持他,但是英国在许多问题上,如海外殖民地问题,与维希政府的关系问题,常与自由法国作对,处处防范自由法国的介入。

到1940年底,“自由法国”控制的海外殖民地总人口已达1200余万。这样,戴高乐所领导的抵抗运动就有了自己的基地。

戴高乐善于充分利用同盟关系,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然后随着自由法国运动的军事进展,在美军登陆北非后,将运动的中心迁到了阿尔及尔,以摆脱英国的控制,也是为了遏制美国对北非的图谋,保护法兰西帝国的海外殖民地。

最后,戴高乐借助盟军诺曼底登陆的东风,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首都巴黎。

总而言之,戴高乐善于利用英国、美国、苏联的盟友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海外殖民地的作用,不断的招兵买马,壮大自由法国的力量,最终有了继续反抗德国的各种武装力量。

我是@龚柳辉请大家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凡尔赛条约》,法国为何要用1月18日羞辱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极大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崩溃,民族国家纷纷***,影响着战后的国际秩序。但对战败的德国来说,此时就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历时半年的巴黎和会,以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而宣告结束。从表面上看,法国成为了一战结束后的大赢家,不仅报了普法战争的仇,而且一举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但事实上,法国的安全形势比一战爆发前更加险恶。

《凡尔赛和约》,德国人对法国更加仇恨。

1918年,27个国家出席巴黎和会,商讨对一战战败国的处理,虽然对和会施加影响的有美、英、法、日、意五大国,但真正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只有美、英、法三国,其他的国家也只是听凭安排,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处置德国最严厉和坚决的,当属法国。自普法战争后一直生活在德国的阴影下,割地、赔款,被孤立了20年,受尽了屈辱;又付出了惨重代价赢得了战争,可谓是“新仇旧恨”。于是,法国不但极力主张对德国进行制裁,而且还要对其进行羞辱。

一是,肢解德国。不仅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将大片的领土割让给波兰,特别是“但泽走廊”,硬是将德国本土与东普鲁士隔开,极大伤害了德国人的感情。这也是二战爆发首先从波兰开始的原因,因为这里面有着极大的民族情绪在其中。

二是,巨额赔款。法国的主导思想就是通过巨额赔款,从经济上彻底削弱德国,赔偿总额高达1320亿金马克,相当于现在的13万亿人民币,按照当时的水平,德国需要“勒紧裤腰带”200年,才能还清。这分明就是“不让人活”的节奏。

更让德国接受不了的是,法国对德国人的羞辱。1月18日对德国人来说,是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1701年的这一天普鲁士正式立国,48年后的这一天德意志帝国成立;而法国故意在这一天正式举行巴黎和会,无疑是对德国的刻意羞辱。

而且和会举行的地点选在凡尔赛宫的镜厅,正是威廉一世加冕称帝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法国就是要在德意志帝国诞生地对其进行审判,所谓的“生于不义,自当***于耻辱”。这让德国人对《和约》的愤恨,全部转嫁到法国人身上。

对其他国家的处置,加重了各国对法国的仇恨。

1919年,《凡尔赛和约》苛刻的条文,在德国引发了反对《合约》的狂潮,他们不仅要承受精神上屈辱,还要承担巨额赔款。每一个民众把自己的不幸,经济不景气,全部归咎于“可恶的法国人”,而将魏玛共和国看作是卖国贼和叛徒。

随着东欧各国纷纷***,奥匈帝国也随之崩溃,成为一个领土只有8.4万平方公里的奥地利。这些***起来的小国,看似是对德国势力的瓦解,但事实是,英、法两国必须对这些小国承担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

不过,协约国并没有放过这些新兴的小国,也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一样承担战争赔偿。匈牙利损失了70%的领土,保加利亚、土耳其也被割地、要求战争赔偿。这种仇恨,致使他们在二战中继续成为德国的“跟班”,或者保持中立。

而作为战胜国的意大利,也十分仇恨英、法等国,这是为什么?原来,意大利在一战中的表现实在是糟糕透顶,不仅不能支援,反而成为英、法、美军队的累赘。说就不好听的,如果没有盟友的救援,意大利早就不存在了。

如今,居然厚着脸皮要求分割匈牙利的土地,自然遭到英、法、美三国的拒绝。但意大利依然***缠烂打,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彻底激怒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指责意大利不要太过分,否则原先的许诺也不做数。

被羞辱的意大利总理等人愤然回国,并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但其他各国根本就没有把他们当回事,继续召开会议。等了半个月,不见动静的意大利人急了,生怕错过机会,在没有被邀请的情况下,灰溜溜地自行回到巴黎,继续开会。

结果是,意大利所获最少,从此对英、法等国极为不满、怀恨在心,并成为二战中选择加入轴心国的主要原因。作为战后欧洲唯一的大国,法国不“善待”战败国,甚至是战胜国,让其在战后的与他国关系,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二战前,法国陆军第一,为何面对德国就那么不堪一击?

要说明一下,法军号称欧洲最强军团,指的是法国陆军。法国海军军力强盛,但是比英国要差了一截。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的也是法国陆军。法国海军德国基本上没敢动。而法国陆军不堪一击的原因,小甜甜在回答《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德军为何能轻松占领西欧各国?》中已经做了回答,原因是:法国缺乏主动进攻的精神,坐等敌人的进攻。而且还是连敌人要怎么进攻,都缺乏全面的考虑。这是法国失败的致命因素。

俄罗斯总统普京有一句名言:“如果打架不可避免,你必须先动手”。这是制胜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势均力敌的敌人面前。对待二战的西欧战场,更是必须这样。

大家看一看二战前的法德边境。长达几千公里。法国不可能处处防守。处处防守容易造成每一个地方都兵力薄弱。德国只要重点突破一个地方,然后长驱直入就可以了。后来德国也是这样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进攻德国本土。其实,法国有很多次这样的机会。至少在1940年夏季之前都有机会。比如在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之时,希特勒就曾经说道:“那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候,一旦法国人也进入非军事区,我们只能夹着尾巴逃走,因为我们那点军事力量,即使用来做稍微的抵抗也是不够的。”1938年,捷克五月危机和1939年的波兰战役期间,德国都是要求德军在西线采取守势,绝对不能进攻。这都是法国进攻德国,结束战争的有利时机。但是法国并没有把握住。除了加强马奇诺防线之外,无动于衷。坐失良机。直到1940年5月,德军主动发起进攻。

我们不能否认,当时法国发动战争也会有一定困难。但是在战争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你就得主动发起进攻。打乱敌人的计划。

退一步来说,即使你要防守,那么也要好好考虑敌人会怎么进攻。根据这个来制定防守计划。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你会是这样进攻的,然后就根据这个做了防守。即使敌人再傻。也会明白攻其不备的道理。

当时法国在法德边境用钢筋混凝土工事造了马奇诺防线,并且派重兵把守。法德两国都认为德军不会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所以,法国认为,德军只能像一战那样,全力进攻荷兰,比利时,这样,英法联军只要迅速前往驰援就行。至少会跟德国打成阵地战。而对于德,法比边境的阿登森林,英法联军认为那个地方森林茂密,德国大规模部队不可能通过。疏于防备。

这就得批判法国的军事思想保守,没能预料到德军能够穿越阿登森林了。其实,第一次率领装甲纵队快速通过阿登森林的正是法国人。

并且,1940年春天,一架德军飞机因为失事迫降比利时,德军的作战计划落入联军之手。英法联军看到后,大喜过望。因为这跟她们预想的完全相同。英法联军就算用猪脑袋想也应该会想到德军会改变计划了。但是英法联军根本没这样想。

还有,战争前夕,德国对阿登森林进行大规模的军情刺探,英法联军其实也收到过很多有关这个方面的情报,但是英法联军认为这个只是德军的***。把它抛进垃圾箱了。

这样,当德军发起进攻之时,法国的失败已经是必然的了。

在跟对手打仗的时候,你坐等着他来打你,还认为他只有可能打你的脸,绝对不可能捅你的腹部,因此对腹部不做防备。这样的你,不***才怪。法国的失败,不在于军事力量,而在于保守防御的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