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在二战时军事技术上处处压德国一头,战后却不如德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英国的军事技术很先进,但绝对不强于德国。

我们可以简单的对比一下:

第一,导弹领域。

二战期间,德国生产出实战化的***V1,弹道导弹V2,而且疯狂轰炸伦敦。

其中,V1导弹共有2419枚击中伦敦市,造成约6184人***亡,17981人受伤。

V2导弹从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的短短十个月间,共发射3000枚。

导弹造成英国31000人丧生,以及极度的恐惧感。因为V2导弹速度太快,英国无法做出预警,老百姓也来不及躲避。

然而,面对德国导弹的袭击,英国根本没有类似的武器还击。

实际上,就算二战结束后,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导弹数量相当低,主要依靠盟友美国的技术援助。

第二,喷气机领域。

众所周知,德国在二战期间发明了多款喷气式战机,包括大量投入使用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

二战德国生产了1400多架Me262。虽然当时盟军已经完全掌握制空权,德国飞行员仍然取得击落约509架敌机(含轰炸机),自损100架的战绩。

而英国的航空技术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强的,也是英国工业中最强的。

即便如此,英国二战研发的流星喷气式战斗机,根本就没有参加过实战。

可见,双方在航空领域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第三,坦克。

二战英国也生产了大量坦克,并且以自己的坦克为自豪。

实际上,英国的坦克同德国坦克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资料中这么写:"克伦威尔","丘吉尔","十字军","玛蒂尔达","瓦伦丁",这些英国坦克型号繁多,但是由于***抱着步兵坦克和巡航坦克的概念,导致这些坦克要么跑的快、可是火力和装甲破薄弱(典型代表十字军坦克),要么火力和装甲还可以但是速度太慢(典型代表是丘吉尔坦克),而火力……英国人在17磅炮之前根本就没什么火力。

这些坦克实在无法和德军坦克相抗衡,在北非和西线被德国人的坦克暴打。

德军坦克王牌魏特曼中尉,在波卡基村之战,一个人一日之内总共击毁盟军大小坦克、装甲车、军车51辆,其中坦克23辆。他创下了单人一日击毁军用车辆数目最多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战斗中,魏特曼中尉曾经同英军的克伦威尔坦克多次一对一正面遇到,然而虎式坦克总能先开炮,先击毁。其中,一辆克伦威尔坦克也曾击中了魏特曼的虎式坦克,但炮弹没有射穿装甲,被弹飞,不然魏特曼早就***了。

要知道,克伦威尔坦克开炮时,距离虎式坦克只有二三百米,就这样还是射不穿。

这些都是英国和德国,存在的客观军事科技的差距

加拿大和欧洲哪个发达?

可以说,加拿大的发展水平是高于欧洲的平均发展水平的,尽管欧洲有许多国家比加拿大发达。加拿大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位于北美洲。欧洲有许多发达的国家如瑞典,瑞士,丹麦,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但东欧和南欧也有很多欠发达的国家,整天发展水平低于加拿大。

如果没有苏联,英美能单凭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吗?

第2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可以说是英美苏三大强国合力把德国人给打败了!

即便如此,英美苏三国也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

以苏联来说,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中,在大约4年的时间里苏联损失人口超过2000万,属于苏联精华部分的欧洲地区大部分在战争中被摧毁,甚至有的地方因为双方反复不断拉锯作战几乎被打成一片白地。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后期苏联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收复失地,让这些新的地区成为苏联的兵源地,苏联到1944年兵源就枯竭了。

当然,在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苏联取得的战果也是辉煌无比。

4年的卫国战争,苏军以损失916.5万人的代价,击毙德军381.7万人(德军总阵亡数485万人),俘虏德军250万人,歼敌总数631.7万人,占到了盟军歼灭德军总数的大部分。

可以说,苏联是击败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

那么,假如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中苏德之间没有爆发战争,决战双方变成美、英和德国会发生什么呢?

我想,这场大战很有可能会以英国被迫举国迁往加拿大并且失去大部分殖民地为结束!

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第一阶段,取得对英国的制空权。

虽说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军对英国本土的进攻因为英吉利海峡的拦截无法成行,但是双方在空中、在海上的战斗却越来越激烈。

著名的不列颠空战英军损失飞机1744架,大约占到了当时参战总数的42.1%;德军损失飞机1977架,大约占到了参战飞机总数的43%,双方战机损失数量差不多,但德军的持续战争能力要远超过英军!

当时,英国本土在德国潜艇破交战的打击下物资供应日益严峻,但是德国却因为占据了大半个欧洲无论是生产力、资源都极为充足。

只不过当时陆军和空军的主力要用来对付苏联,所以在损失了1977架飞机之后不再继续把空军投入到对英作战中来了!

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德军仅第1线的部队就拥有将近5000架战机!

试想一下,如果在1941年德军将这5000架战机放到西线继续和英军作战,英伦三岛上空的制空权是一定会被德军牢牢控制住的!

因为,仅在1940年11月14日,德军对考文锤的空袭中就让英国飞机减产20%,水电供应中断35天。

如果不打苏德战争,英国本土将会不断遭到德军的大规模空袭但却无力反击。

与此同时,海上破交战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英国通往海外的航线马上就要被德国切断,丘吉尔不断向罗斯福求援,希望能得到罗斯福提供的驱逐舰帮助反潜,但杯水车薪。

第2阶段,如果美国再不直接参战,到1942年,英国本土就彻底沦陷了!

如果没有苏德战争,德国将会拿出全力用来对付英国,一方面取得英伦三岛的制空权,另一方面德军德国将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建造潜艇和水上战舰,让英国的补给线陷入崩溃。

至于英国本土,在空军的支援下德军有能力将百万大军送到英吉利海峡的另一头。

那么,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估计到1941年底英国政府就必须要举国迁徙,突破德国潜艇的重重拦截把尽可能多的英国本土的人口和资源迁往加拿大了。

第3阶段,以半个欧洲的力量和美英打一场世界大战。

英国只能将部分人口和资源转移到加拿大,大部分人口和工厂、设备等一定来不及转移便宜给德国人。

于是,德国控制了半个欧洲!

其实,那个时候欧洲的西班牙正在观望,只要德国取得对英国的胜利,西班牙就会全面倒向德国!

所以,当英国人被迫撤往加拿大之后,西班牙就会成为德国最坚定的小弟,派出军队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和意大利、德国一道把地中海变成法西斯控制下的内湖。

接下来,北非战场隆美尔不会因为兵力上的捉襟见肘和英军打一场拉锯战,由于陆地会战只剩下了北非,隆美尔兵多粮足可以轻松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

然后,越过西奈半岛占领中东,准备通过伊朗向印度挺近。

此时,应该是已经到了1942年年中,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胜利的时间。

东方和西方的法西斯肯定会联合起来攻击南亚次***的英国殖民地。

这里的英国殖民军面对来自法西斯的数百万大军肯定挡不住。

失去了印度,澳洲和新西兰等地也就保不住了!

所以,到1943年年初的时候,英国可能就只剩下了加拿大。

英美两国必须依靠北美的有限资源对抗拥有大半个欧洲,北非、中东、南亚、东南亚、大洋洲,甚至大半个东亚的法西斯。

我想,这个时候,美英能做到的就只有拼命建设海军,阻止法西斯取得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制海权,避免对付攻入美洲了。

所以,如果没有苏联,美英两国打不败德国,而且会让英国失去大部分殖民地和本土。

但是,法西斯想要彻底打败英美也非常困难!

美国依靠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依托北美等地丰富资源,可以在两三年之内建立起一个拥有数百艘航母的强大海上力量,完全有能力阻止法西斯独霸大西洋和太平洋!

为何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总是跟英国处理不好关系?

英国在七年战争后正式登上了欧洲政治舞台的中心,而其海权国家的身份使其超然于欧洲***之上的同时,也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地面力量可以干预。英国超然地位基于欧洲均势,这样英国才可能以有限的地面力量作为决定性的力量维持欧陆平衡。

欧陆均势的基础则在于欧陆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欧洲的帝国出现,英国也一直在坚定反对这类努力。而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欧陆最强的国家一直是法国,路易十四寻求天然疆界的努力差点让法国立于绝对安全,而拿破仑时代直接让法国霸权接近统一欧洲。此时,英国人先后寻求过与哈布斯堡的奥地利和腓特烈后的普鲁士结盟,以避免法国统一欧洲的可能性变成现实。

但是,随着普鲁士在1871年统一德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德国原本有机会避免与英国发生冲突,俾斯麦的战略核心是限制法国,而后用复杂的同盟体系闷声发大财,让德国成为欧洲真正的中心。但是这个体系过于复杂,内部矛盾很多,同时威廉二世希望突破俾斯麦的威望,并且迷信海权论,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海军建设,从而引起了英国敏感的海权的不安全感。德国与英国的战略矛盾恰恰提前爆发,最后在一战前广泛的进攻崇拜中滑入了世界大战。

一战战败后,英国事实上回归了***均势政策,重新将法国作为主要战略对手,其对德国态度也没有与法国一样要求全面限制德国。从1919年到1933年,英国其实并没有将德国作为主要对手。直到1933年利用德国旺盛的复仇情绪上台的希特勒登场,德国问题才重新变为英国考虑的重点。尽管英国与纳粹德国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但英国当时仍然在抑制德国和抑制法国之间、阻止德国扩张和祸水东引之间犹豫不定,这体现在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和随后的绥靖政策上。真正让英国下定决心的还是1940年后德国闪击西欧和夏天的法国战役,英国才真正迎来至暗时刻。

虽然很多理论解释在结构压力下英国为阻止霸权挑战者而抑制德国,不过现实其实比较复杂,并没有那么一蹴而就。如果德国沿着俾斯麦的路径走下去,英德矛盾可能会推迟数十年才爆发,而届时战争可能就不是唯一的选项,也没有缺乏战略能力的小胡子什么事了。

现在的德国借助欧盟体系终于实现了俾斯麦的目标,这些其实可能提前数十年就出现了。威廉二世和希特勒让德国崛起延宕了一个世纪。

现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关系如何?

2014年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分水岭,因为时年普京“收回”克里米亚,加之此后东乌克兰战事,美国为首的西方将俄罗斯从G8开除,法、英、德等欧洲大国与俄罗斯的关系由晴转阴。

从根本上讲,欧洲大国在对俄关系方面从属于美国,任何国家不能也不想“特立独行”,一是立场与价值观决定,二是他们没有能力与美国“别苗头”。

这其中又要具体分析,以俄、英关系最差,俄法、俄德关系相对温和许多。

英国对俄:“老欧洲”中的最强硬者,它从来就紧跟美国,与俄贸易等交集不多

英美紧密关系是二战后英国外交的三重点之一,“血浓于水”不仅体现在冷战后英国紧随大哥参加了所有战争战事,同时在对俄关系上不留水分。一般是美国制裁令一下,英国是第一个响应者。英国军力部署、美军使用英国基地,目标均为俄罗斯。

几年前,俄罗斯“叛逃”父女俩在英国双双被不明毒气严重伤害,英国情报部门将实施者定为俄国,于是,英俄关系进一步恶化,英国借势在欧盟发起对俄制裁。当下两国关系基本处于低潮,双方均无心无力改善。

法国对俄:有***思维,没有特殊关系

萨科齐开启了法美关系新篇章,法国“更爱”美国,戴高乐主义不见了。但在对俄关系上,法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俄罗斯毕竟是欧洲的大国,其军事最直接威胁不是美国而是欧洲,所以交好乃至改变俄罗斯是法国的既定方针。萨科齐时代,两国达成俄购买两艘西北风战舰的协议,“震惊”西方。

无奈后续西方对俄制裁连连,奥朗德在内外压力下与俄达成一致,西北风转成“南风”转卖埃及,法俄同时走出困局。在乌克兰危机的最艰难时期,法俄依然保持联系渠道,马克龙曾在凡尔赛宫盛情接待普京。由此可见,法国对俄关系大方向与美国一致,细节上自有主张。

德国对俄:经济贸易不中断,政治外交不冷淡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德国:对俄国一味强硬只会使自身受限甚至受伤,因为俄会不惜代价予以报复。而从另一角度讲,德国经济需要贸易支撑,俄罗斯一直是它的大客户,而且关系双向,俄国提供了德国所需油气的相当比重。

还有重要一点,德国人“感恩”苏东剧变时苏联没有设置障碍,放手使得两德统一,有这个情分在那儿摆着,德国历任总理对俄均友善相待,即使当下欧盟与俄罗斯不睦,德国也是与俄沟通的最积极者。

总之,地缘政治、历史经纬、经济联系和与美亲疏等因素影响着欧洲三大国对俄关系,今后没有大事变,他们还将继续回暖对俄关系。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