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突入法国,英法联军不能围歼深入的德军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行,因为英法根本没有这个兵力。

冬雨AK说的已经很好了。

英法联军认为马奇诺防线是基本不可能被攻破的,而阿登山区是不可能被装甲部队逾越的。

而德军主力的重点攻击方向,一定是法国北部,包括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低地国家。

而即便德军莫名其妙的攻打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也有把握守住。

所以,英法联军决定在右翼的马奇诺防线进行战略防御。

为此,在马奇诺防线一侧,法军驻守了第2和第3集团军群,还有一些预备部队,理论上是足以防守。

在左翼的低地国家,法军有第1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还有英国远征军的援助。

低地国家的地形特殊,有大量沼泽和水网地形,易守难攻。

所以,法国在这里并没有修筑现代化工事,已经意义并不大。

一旦同德国开战,英法联军会击中主力大举进入左翼低地国家,甚至进行反攻,利用复杂地形将德军击溃。

这样,德军在左翼和右翼都无法突破,进攻战役就失败了。

在所谓坦克部队不可能穿越的阿登山区,法军只驻守了几个三流师。

这个战略,英法联军主力都部署在左翼低地国家,因为要需要反攻。

在马奇诺防线的法军实力很弱,只能用于单纯的防御。

结果,德国A集团军群,由格特·冯·伦德施泰特指挥,由46个师组成,其中包含7个装甲师。这个A集团军群就是“镰刀闪击”计划中的镰刀。

他的目的是需要从阿登山区冲入,然后像镰刀一样向北合围,将低地国家的英法联军主力歼灭。

B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指挥,含29.5个师,其中有3个装甲师。B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向低地国家进攻,将盟军的北部部队引诱入德军的圈套中。

C集团军群由威廉·冯·里布指挥,下辖18个师。C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盟军在东侧发起侧翼包围,并沿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上游持续发动小规模袭击,作为佯攻。

结果A集团军群从阿登山区突入以后,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轻松占领色当。

而法军驻守在马奇诺的部队,不是被A集团军群击溃,就是被C集团军群牵制,自身难保,根本无法全力攻击。况且,马奇诺防线的法军部队战斗力非常烂。

以阿登地区防御的第2集团军在兵源、防空、反坦克武器和空中支援都很差,其5个师中有2个是超龄的预备队员组成的“B级师”。

这种部队只能防御,用于进攻几乎是以卵击石。

随后,A集团军群直接向左翼猛扑,要切断已经进入低地国家英法联军主力的退路。

德军在5月12日突破阿登山区,在5月19日就占领了亚眠,切断了北方的英国、法国、荷兰和比利时部队的补给线。5月20日,德国第2装甲师的一支侦察部队抵达滨海努瓦耶勒。

由此,英法以及荷兰、比利时主力全部被德军的A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合围。盟军第1集团军(比利时军,英国远征军,法国第1、第7及第9军团)困在其中。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溃不成军的盟军在敦刻尔克拼***突围,这才33万人、

即便如此,整个低地国家的盟军全部崩溃。

至此,盟军损失了61个师,英国远征军已经丢弃所有重武器逃回英国,而法军最精锐、最现代化的部队已被派往北部,并在包围中损失殆尽。

此时,法军剩余实力已经不足以抵抗德军。

而且,法国的领土面积不大,又有很多平原,缺乏持久作战的回旋余地,自然要崩溃了。

其实,德军此次进攻非常漂亮。他们出人预料的突破,就像名医做手术一样,然后使用部队沿着英法联军最薄弱的线路闪电进攻,将盟军主力完全切断补给线和包围,导致该部迅速崩溃。

低地国家的盟军主力崩溃以后,法国战役胜负已经是注定的,后面再打只是收尾而已。

德军在5月12日突破阿登山区,5月15日上午,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打***给新任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遭到了打击;我们已经输了这场战争。”

法国,德国,英国这三个国家都是日耳曼人,为什么三国的语言不同?

法国、德国、英国这三个国家都是日耳曼人,为什么三国的语言不同?首先得先纠正一个题目里陈述不正确的地方,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都是日耳曼的分支没毛病,但法国人却并不能被称为日耳曼人,而是成分相对比较复杂的一个民族。而他们不同的渊源与历史,也是他们之间语言差异的根本原因了。德国人是什么人?

其实说起德国人,可以说是这三者里误会相对较少的一个族群,但许多人对其的认知仍然是存在一些误会的。首先德国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没有问题,但“德国人”却是不能和“日耳曼人”直接划等号的。把“德国人”等同于“日耳曼人”的误会恐怕跟英语里德国和德国人的名称Germany和Germans有关,有许多人以为这两个名称就分别是“日耳曼国”和“日耳曼人”的意思。但其实这两个单词虽然都有日耳曼的含义,但却都不是“日耳曼人”的意思。在英语里,“日耳曼人”一词真正规范的表达是GermanicPeople,而不是Germans,这两个表达法的含义在英语里是有显著区别的。Germans就是特指德国人,所以Germany就是特指德国。

曾经的日耳曼诸王国,但这只是说由日耳曼统治者建立的王国,并不是说这些王国都是日耳曼人

而且Germany和Germans只是英语国家对德国约定俗成的称呼,而真正在德语里,从来没有把德国的国名和日耳曼的词根联系起来。在德语里,德国一词是Deutschland,而德国人则是Deutsche。其中Deutsche一词源自古高地德语里的“人”这个词。所以在德语里,德国其实跟“日耳曼国”这个概念完全不沾边,而就是“人类的土地”的意思。所以德国本身的国名,其实也根本没有把本国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等同于“日耳曼人”的意思。

公元17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个区域基本就是现代德意志人的分布区域了

当然德国人确实属于日耳曼人,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族群。具体来说,现代德国人主要是由在罗马帝国后期,受欧洲匈人驱赶,从东欧草原迁到了今天德国及周边地区定居的撒克逊、法兰克、图林根、阿勒曼尼、巴伐利亚和弗里斯兰等几个日耳曼部落融合而成的。所以现代德语也毫无疑问是日耳曼语族的一个语言。具体来说,它是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高地德语语组中得到德国广泛接受并进行了规范化一个语言。

英国人都是什么人?

而相比德国人,其实英国人这个概念是一个宽泛地多的概念。因为德国虽然近代移民也很多,现代德国人的民族构成也非常复杂,但在历史上它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民族国家。而英国这个国家从诞生时起就是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的联合王国。所以“英国人”这个概念从来都不是一个民族概念。

历史上英国长期存在四个主要民族,分别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而其中除了英格兰人之外,另外三个民族都是历史上曾经在欧洲广泛分布的凯尔特人的分支。所以他们的语言也都是凯尔特语的分支。而英格兰人则是日耳曼人的一支。

公元600年前后日耳曼人在不列颠岛上的领地,其中红色为盎格鲁人,棕色为撒克逊人,黄色为朱特人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友会说:不对!英格兰人是盎格鲁-撒克逊后裔,不是日耳曼人。但其实盎格鲁和撒克逊都是在公元4世纪前后,在欧洲民族大迁徙浪潮中入侵不列颠岛的日耳曼部落,所以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而在同期入侵不列颠岛的日耳曼部落,除了盎格鲁和撒克逊之外,还有朱特人和弗里斯兰人。他们后来在不列颠岛上长期融合,又混入了部分同属日耳曼人范畴内的维京后裔诺曼人部分血统以及少量其它民族血统,最终形成了现代的英格兰人。

包括英语和德语的西日耳曼语支分布区域(红线以下)

而说到这里细心的朋友肯定已经发现了,即英格兰人的祖先里,有两个日耳曼部落(撒克逊和弗里斯兰)也是德意志人祖先的主要部落。所以其实英格兰人和德意志人确实是非常接近的两个日耳曼民族。因此英语和德语其实也是非常接近的两个语言,英语也是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是其中盎格鲁-弗里斯兰语组的一个语言。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英语虽然和德语拥有很近的共同起源,但在后期诺曼征服时期却受到了法语的显著影响,其中引入了大量法语借词。而在近代,英语语法又得到了大量简化,使英语失去了其它日耳曼语族语言里非常丰富的位格变化和词性变化,变成了主要依靠语序来表达含义的一种语言。英语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目前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而德语中则还保留了多得多的位格变化和词性变化,所以虽然英语和德语的关系非常接近,但在近代也是有显著不同的。

法国人都是什么人?

与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相比,法国人的差异就要大的多了,而与其相关的误会也多的多。桃花石杂谈看到最多的一个误会是,许多人都说法国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但事实却并不能这样说。

其实法国人的起源与形成过程相比于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都要复杂的多。但可以确定的是,法国人的主体并不是日耳曼人的后裔。刚才咱们说到英国的民族构成时曾提到,英国除了英格兰人之外,其它三个主要民族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都是凯尔特人后裔,但其实拥有凯尔特人后裔最多的并不是英国,而是法国。

罗马征服高卢前的形势,中间最大区域就被称为凯尔蒂卡,即凯尔特人的土地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现代基因研究,基本都证明现代法国人主要是很早就生活在今天法国周边区域的高卢人的后代,而高卢人则是凯尔特人的一支。当然除了凯尔特人之外,法国周边地区在罗马帝国灭亡前后也曾涌入了大量日耳曼部落,其中包括法兰克人、勃艮第人、阿勒曼尼人、撒克逊人、西哥特人和苏维汇人等。而同时,法国因为在凯撒时代就基本被罗马帝国征服,所以其境内也很早就有了一些来自罗马帝国腹地的拉丁部落,如利古里亚人和阿奎丹尼人。而前文提到曾经征服了英格兰的诺曼人也是早期从北欧地区移居法国的维京人后裔,他们在法国人的血统中也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所以法国人的血统中,其实日耳曼来源只是少数,但我们同时也不能因为凯尔特人在法国人的血统中占据最大比重而说法国人和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人一样是一个凯尔特民族。因为法国人的凯尔特祖先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受到了罗马文化深度影响,被其同化。而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高卢人的凯尔特文化也没有任何的复兴,相反高卢语还在公元6世纪彻底绝迹了。

早期法国的语言分布图,其中上方蓝色代表奥依语,下文绿色代表奥克语,都是罗曼语族的语言

而现代法国,则是由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拉丁语发展而来的。具体来说,它是由拉丁语简化形式通俗拉丁语在法国地区的方言混入了大量高卢语借词(比如法语里让人熟悉的单词Oui(是)),再加上后期日耳曼部落涌入之后进入法语的日耳曼借词所形成的一个语言。但总体上,法语仍然是由拉丁语演化来的罗曼语族的一个语言,它和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都比较接近,和西班牙东北部加泰罗尼亚大区所流行的加泰罗尼亚语尤其相似。而它和包括英语和德语在内的日耳曼语族语言关系相对比较遥远,差别也比较明显。

不过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都属于印欧语系,所以他们之间的差距相比于汉语跟这些语言的差距还不是一个层级,因此也都还有一些类似之处。另外,由于英语在历史上曾经大量引入法语借词,所以相对来说英语和法语相似之处也更多一些。

所以总体来说,英格兰人和德意志人都是日耳曼人的不同分支,他们的语言也都是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下的语言,总体上是比较接近的。而法国人则是拉丁化的凯尔特人混合了其它血统形成的民族,它的文化和语言都与其它拉丁民族更为接近,和英格兰和德国差异相对更大一些。

二战中法国有没有战胜德国的可能?

这个问题乍一看像是开历史的玩笑,作为一个欧洲军事强国,法国陆军号称世界第一,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德军彻底击败,永世不得翻身。怎么可能再反过来反败为胜,战胜德国呢?但仔细分析,法国就是被德国的一记闷棍给打懵了,打的晕头转向找不到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从法国方面来找的话,就是法国(包括英国在内)保守而落后的外交战略和军事战略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是按照一战时的那一套来防止侵略,大大低估了古德里安“闪击战”战略战术的威力。

但法国难道就没有一丝战胜德国的可能吗?答案是:肯定有,但不是在战时或战后,而是在战前,如果在战役开始后法国是绝对没有任何胜算的,下面分析原因:

一,彻底摈弃“绥靖主义”政策,及时打掉希特勒扩张势力,侵占别国领土的妄想。既然法国一心一意就像整残德国,压榨德国,显示自己“高卢鸡”的霸权雄风,那你就一硬到底,别再搞“绥靖政策”。希特勒也不是天生的亡命徒,他的野心扩张有一个过程,而且每走一步,希特勒都是提心吊胆的。从撕毁《凡尔赛合约》开始,经过了进占莱茵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侵占苏台德地区,侵占真个捷克斯洛伐克,最后到向波兰开刀,这是一个野心逐步壮大的过程,这期间,法国如果能和英国在任何一环给与希特勒致命打击的话,希特勒是会乖乖听话的。

二、真心实意的搞好反法西斯世界联盟,不要搞“两面三刀”的“祸水东引”政策。既然你不想让德国壮大又阻止不了希特勒的有恃无恐,还不想让希特勒消灭你,那你必须搞好统战工作,当时是世界主要矛盾已经从资本主义和苏联共产主义的矛盾转变为法西斯主义和世界人民的矛盾,这时候,要及时调整和苏联的关系,不能奉行对苏联继续敌视的“祸水东引”政策,而应和苏联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即便做不到,至少不能让苏联和希特勒走一块。那样的话,至少在法国受到入侵时苏联也不会在背后隔岸观火,总得在苏德边境陈兵百万意思意思,不动一刀一枪也能使希特勒不敢贸然开战。

三、打又不敢打、和还拉不下脸面。在希特勒正式入侵波兰后,法国和英国就像德国宣战了,但奇怪的是,法军却不敢向德军薄弱的西线部队发一枪一炮,整天躲在马奇诺工事里无所事事。要知道,这时候德国的军事实力是不如法国的,在他主力进攻波兰时,如果能从西线给予德国致命一击的话,希特勒绝对立马投降。而在波兰战役结束后,希特勒获得了波兰大量战利品后,战机已失。此时,却有个天赐良机给你一个缓冲,就是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提出和平建议,想停战,但不知道是不是拉不下脸面,英法对这一提议是拒绝的,于是希特勒不得不酝酿“趁你怂、要你命”的战争手段来结果你。

长相英武霸气的达拉弟

这时候,就到了法国生***存亡的关键时期,当时法国大当家的达拉弟聪明的做法是:首先答应希特勒的停战要求,能获得宝贵的备战时间,放下身子积极调整和苏联的关系,不要让钢铁导师再坐山观虎斗,至少从东线吓唬吓唬希特勒;然后最重要的是组织军事部门赶紧研究德国入侵波兰时“闪击战”战略战术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机动防御方案,而不是把主力一窝蜂的集中在低地国家,最后让古德里安包了饺子。最后,协调英国封锁德国海岸线,打掉德国海外资源获取能力,大力争取美国的援助。做到这几点,法国有可能不会败的那么惨,极有可能打成一战时期那样的消耗战,在战争中拖垮德国。

只可惜,外表英武霸气、相貌堂堂的达拉弟脑子在关键时刻蒙圈,优柔寡断的浪费波兰战役后半年的准备期,在曼施坦因的“镰刀闪击”计划下,迅速成为亡国之君。

现在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德国关系如何?

2014年是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分水岭,因为时年普京“收回”克里米亚,加之此后东乌克兰战事,美国为首的西方将俄罗斯从G8开除,法、英、德等欧洲大国与俄罗斯的关系由晴转阴。

从根本上讲,欧洲大国在对俄关系方面从属于美国,任何国家不能也不想“特立独行”,一是立场与价值观决定,二是他们没有能力与美国“别苗头”。

这其中又要具体分析,以俄、英关系最差,俄法、俄德关系相对温和许多。

英国对俄:“老欧洲”中的最强硬者,它从来就紧跟美国,与俄贸易等交集不多

英美紧密关系是二战后英国外交的三重点之一,“血浓于水”不仅体现在冷战后英国紧随大哥参加了所有战争战事,同时在对俄关系上不留水分。一般是美国制裁令一下,英国是第一个响应者。英国军力部署、美军使用英国基地,目标均为俄罗斯。

几年前,俄罗斯“叛逃”父女俩在英国双双被不明毒气严重伤害,英国情报部门将实施者定为俄国,于是,英俄关系进一步恶化,英国借势在欧盟发起对俄制裁。当下两国关系基本处于低潮,双方均无心无力改善。

法国对俄:有***思维,没有特殊关系

萨科齐开启了法美关系新篇章,法国“更爱”美国,戴高乐主义不见了。但在对俄关系上,法国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俄罗斯毕竟是欧洲的大国,其军事最直接威胁不是美国而是欧洲,所以交好乃至改变俄罗斯是法国的既定方针。萨科齐时代,两国达成俄购买两艘西北风战舰的协议,“震惊”西方。

无奈后续西方对俄制裁连连,奥朗德在内外压力下与俄达成一致,西北风转成“南风”转卖埃及,法俄同时走出困局。在乌克兰危机的最艰难时期,法俄依然保持联系渠道,马克龙曾在凡尔赛宫盛情接待普京。由此可见,法国对俄关系大方向与美国一致,细节上自有主张。

德国对俄:经济贸易不中断,政治外交不冷淡

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德国:对俄国一味强硬只会使自身受限甚至受伤,因为俄会不惜代价予以报复。而从另一角度讲,德国经济需要贸易支撑,俄罗斯一直是它的大客户,而且关系双向,俄国提供了德国所需油气的相当比重。

还有重要一点,德国人“感恩”苏东剧变时苏联没有设置障碍,放手使得两德统一,有这个情分在那儿摆着,德国历任总理对俄均友善相待,即使当下欧盟与俄罗斯不睦,德国也是与俄沟通的最积极者。

总之,地缘政治、历史经纬、经济联系和与美亲疏等因素影响着欧洲三大国对俄关系,今后没有大事变,他们还将继续回暖对俄关系。

美国是不禁枪的,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禁枪吗?

不错,欧洲虽然有少量允许拥有枪支的许可,但是拥枪文化绝对没有美国那么泛滥。这是欧洲和美国之间在枪支管理上的一个巨大的不同,而且还可以涉及到双方对自由的理解不同。

也许你会感到奇怪,一个小小的枪支管理怎么会与自由的文化相关?这就要说到美国建国之初的历史。当时,从英国流亡到美国的一些新移民为了摆脱英国时期的弊端而刻意强调对个人自由的维护。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美国的所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自由有品用两个英文单词表达,一个是freedom,另一个则是liberty,前者说的是个人自由,后者强调的是由所有个人自由所组成的集体自由。

如果说,话说到这里,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对自由的理解还基本相同,那么下面的这些内容就特别显示出美欧之间的分歧了。

对美国人说,用枪支保卫个人的自由是每个人天赋的权利;而欧洲则全然没有这样的传统。如上所述,这当然是与美国建国之初那些特殊的历史文化有关的。但作为美国文化来源地的欧洲,则没有这些对自由的几乎超乎寻常、甚至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坚持。

因此,欧洲主要国家虽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允许枪支存在,但是在全社会范围内,民众对通过枪支来维护个人自由,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共识。

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注意: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